野外驻训不妨多些“自找苦吃”
■文/陈双平 图/周 洁
时下正值野外驻训,在有限的时间里、相对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提升驻训质效,离不开自找苦吃。
自古军旅多艰险,从来为武少安闲。苦,是对环境条件、形势任务的直观描述;自找,是进取担当、拼搏向上的积极姿态。自找苦吃,是以苦为乐、自我加压的练兵选择。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训练保障持续改善的今天,野外驻训为何还要多些自找苦吃?这是因为其中蕴藏着训与战的辩证法:今天多吃驻训的苦,明天少吃实战的苦。
练兵若难,进军就易;练兵若易,进军则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神枪手”张桃芳在32天内用436发子弹打死打伤214名敌人,离不开他刻苦学习射击本领和狙击技术,仔细钻研狙击手段和敌人的活动规律;“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陈松仅用1年多时间就熟练掌握18个专业和12种武器装备运用,离不开他顶着酷暑严寒在战车里苦练操作和指挥。应对未来高端战争,我军仍需要立足最困难的战场情况,做最扎实的训练准备。在野外驻训中,多些自找苦吃,主动跨越“舒适区”、突破“极限值”,才能在与强敌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找苦吃,贵在“自找”。随着近年来实战化训练导向不断校正,在野外驻训中,广大官兵能够积极主动面对环境之苦、压力之苦、疲劳之苦。但也有一些官兵对加大驻训难度强度仍然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未来打仗主要是新型装备的比拼,装备先进胜算就大,野外驻训没必要那么艰苦;有的认为野外驻训本身“斗风沙战酷暑,一天要吃二两土”,无需再自找苦吃……凡此种种,无疑都把野外驻训的内涵作用看轻了、看窄了。
自找苦吃,看得见的是训练时间和精力投入,深层次的是训练导向和标准之变。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野外驻训是最贴近实战的体系练兵。无论是严酷的环境条件,还是强大的模拟蓝军,或是对抗中的险局危局,指向的都是实战标准,瞄准的都是制敌胜敌。多些在自然环境中自找苦吃,生存的手段才会更加多样;多些在实战条件下自找苦吃,应变的方式才会更加灵活;多些在对手强压下自找苦吃,打赢的招法才会更加过硬。
战斗力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倡导野外驻训多些自找苦吃并不是盲目加码、随意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而是寻求科学训练与刻苦训练的有机统一。否则,一味追求“高难险”,强化“苦中苦”,不仅会扰乱部队正常训练秩序,还容易引发训练伤病,甚至可能发生训练事故。各单位应严格按照训练大纲要求,结合官兵个人实际,合理设置训练条件、确定训练目标,引导官兵在循序渐进、挑战自我中不断锤炼提升实战能力。如此,才能在吃苦中吃补、吃苦中吃甜,做到有备无患、胜敌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