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实”
■海军某部干部 夏泽华
“这次我的民主测评结果都是‘好’!”上个月,我回家休假期间,恰逢单位阶段性“双争”评比结果公示,排里战士小杨给我打来电话报喜。听到他兴奋的声音,我感到十分欣慰。
小杨是去年秋季入伍的新兵。由于连队人手不足,他下连后不久,便随队一起出公差布置会场。工作期间,我注意到大家都在休息时,小杨却在会场里到处转悠,不时捡起细碎的纸屑垃圾。于是,在点名时,我专门对他提出了表扬。
此后,小杨的表现越发亮眼:平时执行任务,脏活累活抢着干;参加体能训练,经常给自己“开小灶”……我对小杨的印象越来越好,认为他吃苦耐劳,是个踏实肯干的好苗子。
没承想,连队组织第一季度“双争”评比,在民主测评环节,只有几名干部骨干给小杨的评价是“好”,其他同志大多选了“中”,还有个别同志认为他表现“一般”。我心生疑惑:为啥有这么多人不认可小杨?是连队内部关系出了问题还是另有隐情?
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在我“视线之外”的小杨,却是另外一副样子:执行公差勤务,如果干部骨干不在场,他就经常“溜边”;参加体能训练,只有干部骨干盯着看,他才会发力猛练……由此看来,我以为的“亮眼表现”,其实是小杨的“刻意表演”,难怪战友们对他整体评价不高。
了解到这个情况,我有些生气,认为小杨投机取巧不老实,打算狠狠批评他一顿。在与他谈心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小杨之所以这样做,原因竟在我身上。
原来,我那次带队布置会场时专门表扬小杨,就是一场误会。当时,捡拾纸屑垃圾本就是班长布置给小杨的任务。由于是第一次出公差,小杨干得比较慢,其他战友完成各自任务原地休息,他还在“磨磨蹭蹭”赶进度。恰好这一幕被我看见了。我没有核实情况,就想当然地表扬了他,这给初入军营的小杨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工作要干给干部骨干看。
听到这里,我立即对小杨的思想行为加以纠正,告诉他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精武强能和完成任务上。小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当场保证改过自新。
“平时讲评工作、点评战士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搞一厢情愿地想当然、不打先入为主的印象分。”在随后召开的连务会上,我以此事为例作了检讨,引起干部骨干共鸣,不少人表示有过类似的“误判”经历:“有一次我看见小李出公差时无所事事,就劈头盖脸批评一顿,后来才知道他是提前完成了任务”“休息时间总看见小张捧着手机不放,我就认为他是‘网瘾少年’,其实人家在上网课学技能”……你一言我一语中,大家达成共识:作为一名带兵人,一定要谨言慎行,须知“眼见不一定为实”,不能动不动就给战士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