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重上海拔五三八〇米的神仙湾边防连——
“钢铁哨卡”今日展新貌
■赵金石 解放军报记者 王雁翔
不久前,记者驱车数百公里,第4次来到海拔5380米、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的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神仙湾边防连。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一路上天气时晴时阴,车子一到连队营区,密集的雪粒子就随风飞起,纷纷扬扬地打在车窗上。一下车,寒风掠到脸上如刀削。头痛、心慌、胸闷、气短,两条腿陌生得如同借来的。这些强烈的高原反应,与记者前3次来这里的症状几乎完全一样。
但让记者如入梦境的是,不仅通往连队的搓板路变成了柏油路,以往室内一盆盆被官兵擦得油亮的塑料花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碧绿的君子兰、绿萝、万年青、幸福树等盆栽,错落有致地摆在走廊里。
再打量官兵们一张张笑脸,嘴唇依旧乌紫,但嘴唇上的裂口不见了,指甲上的凹陷也没了。连长刘昊笑呵呵地说:“这几年,在各级党委的关心下,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几乎年年都有新发展新进步。记者,你关注的现象现在都是旧闻了。”
卫生员、二级上士杨智杰说:“现在不光营区有床头氧,在雪山上巡逻,也有单兵便携式制氧机,重量不到2公斤,充满电可供一名战士吸氧6小时。”
干过侦察班长、油料保管员、司炉工等多个岗位的一级上士郭翔翔抢过话头:“今年3月,上级为我们连打了一口300多米深的水井,化冰取水、下山拉水也成历史啦!”
我逗他:“高原上紫外线强,你在这里坚守这么多年,脸咋没晒黑?”
33岁的郭翔翔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写着“高原部队特需药品”字样的单兵套装纸盒,里面有红益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高原多维元素片、高原护肤霜、护唇膏……他转脸看着我说:“有了这些药品和防护面罩,可以有效抵御紫外线。”
“我觉得,最给力的还是每天餐桌上的新鲜蔬菜!”中士王东带记者参观连队阳光温室大棚。走进由钢架和玻璃搭建而成的大棚,里边分地面与架子上,种着上海青、油麦菜等8种青菜,让人如入夏日田园。王东一脸自豪:“自2022年10月建成以来,经过反复试种,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10余种高原蔬菜种植技术。”
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变。每年冬天,这里依旧大雪封山,交通不便。炊事班班长、二级上士王刚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忧虑:“2022年10月柏油路直通连队,还给我们配发了专业除雪装备,再也不用担心给养被风雪阻断了。不仅如此,去年连队还实现了通邮,邮政网点每周为我们送一次包裹,大家也可以网购了。”
制氧员、中士覃志滚指着微压氧舱说,2021年10月微压氧舱建成投入使用后,连队为每名官兵都订制了“微压氧保健计划表”,比自行吸氧更具可控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能有效降低高原疾病发生率。
“你上次来采访时,我们连还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现在已落到了第3名。”郭翔翔似乎看出了记者的心思,继续说道,“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已经不是新闻了。这几年,从手机网络到文化娱乐,从乘依维柯巡逻到乘第三代猛士突击车巡逻,许多曾经的梦想与期盼,都随着国家的发展一桩桩一件件变成了寻常的现实。”
郭翔翔说话语速很快,像倒豆子,记者的思绪还在他的讲述里打转,他突然话锋一转,指着楼前机械轰鸣的工地说:“正在建的是一栋集室内训练、娱乐休闲、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楼,你明年再来,我们连的营区肯定又是一副新面貌。”
说罢,他呵呵笑。记者也笑,为此行的所见所闻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