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有群望海的兵
——海军某部南北山分队三代官兵讲述守山创业的故事
南山班战士巡线。
写在前面
“当年,千人架设一条天线。我们扛着钢缆,不知把漫山遍野的沟沟壑壑走了多少遍,有时候架设一条天线就要花好几个月……”
8月上旬,南方的天气炙热依旧。延绵群山中,有两座相向而立的大山,南山和北山。驻守在两山之间的海军某部,学习室里进行着一场以庆祝部队成立周年为主题的新老兵连线活动。大屏幕上,卫才猛和刘建森两名老兵,向年轻战友动情讲述着当年的奋斗经历。
上世纪,伴随海军使命任务拓展,海军某部在这里选址建设。卫才猛和刘建森等一代代南北山分队老兵,搭天梯、架人桥,将一条条天线架设在南北山之巅,在跋涉山路中孕育出“扎根深山望深蓝、矢志通信保畅通、铁心向党践初心”的南北山精神,激励新时代的深山水兵守山创业、勇毅前行。
胸怀一片壮阔的海
■海军某部原北山二分队代理分队长 卫才猛口述
前不久,受老部队邀请,我与南北山分队的年轻官兵进行了一次“云端”交流。如今,分队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可驻地依旧偏远,这些年轻人不怕寂寞,愿意坚守大山,我作为一名老兵,向他们致敬。
视频通话中,我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去年回分队参观时,曾与他们有一面之缘。
2023年11月,在老领导吴远卯带领下,我和几名战友从各地汇集,驱车前往南北山。路途辗转,但对老部队的想念,让我们这些老兵忘记了辛苦。
上山的路,比以前宽了很多。隧洞入口上方,刷着红色标语——“一颗红心永跟党走”“二话不说报效祖国”“三军有我勇当先锋”“四洋驰骋志在千里”“五湖四海军民情深”……
这是一代代南北山人的心声。
上世纪80年代,南北山分队战士进行天线维护。
1976年底,18岁的我参军入伍,有幸成为一名海军战士。我没想到军营竟在大山深处,下连后被分到海军某部南山一分队,还有一个北山二分队,分别驻扎在南北山山顶。
“以后,从这里发出的电波,可以为部队行动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在这里虽然看不见海,你们心里要装着大海。”连长说。
下连第二天,我们就赶上一条天线放线。听说由于地势艰险,之前曾有战友在架线时牺牲。出发前,连长带着我们表决心,对着大山大喊:“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天线!”
放线现场,我们和上千名工程人员依次排开,几公里长的放线通道上站满了人,有些人甚至“站”在悬崖峭壁上。当震天的口号声齐声响起,一条数吨重的天线,经过上千双手向山顶传递,横跨南北两山之巅。
工程人员下撤后,我们连官兵继续看守,直到天线被拉起来固定在山顶。之后每次放线,我看到班长侯金发都冲在最前面。一次,他的下巴被钢缆接头撞伤,造成粉碎性骨折。常年与巨型钢缆“较劲”,连队官兵身上,都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
部队建设时期,条件艰苦,我们睡在茅草棚里,床铺是木板搭起来的。然而,再苦也不能耽误工期,再难也要想办法克服。我们一边放线,一边搞建设。当时大家常喊着一句话“活了就干,死了就算”,正是凭借这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历时10年部队建成,投入使用。
此后,我在南山一分队工作了5个年头。因为两山相隔,即使同在一个连队,我与不少北山二分队的战友也没见过面。北山山高路远、缺水少电,大雪封山时给养要靠官兵轮流背上山,一来一回六七个小时。
1984年秋天,我被任命为北山二分队代理分队长。北山巡线,一路上多是悬崖峭壁。那年冬天,冰封雪冻,给养送不上来,米袋子日渐干瘪。担心天线被冰雪压断,我们坚持拖着虚弱的身体去巡线。途中,路过一处近乎垂直的山崖,我们只能将后背紧紧贴在石壁上一点点挪动。我不敢低头往下看,怕看一眼腿就发软。
相互搀扶下,我们终于完成巡线任务,累得瘫坐在地上,心里却非常踏实。我们远在深山,却是千里之外部队行动的“眼睛”,绝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巡线之余,我带着战士们补习文化知识。在一篇篇日记中,大家试着记录日常巡线的点滴,品咂着守山的意义。一次有感而发,我在营房外墙上写下“志在高山”4个字。后来,只要字迹稍有褪色,总会有战友用红色油漆把4个字刷得鲜亮。
1985年夏天,我被抽调到其他单位工作,后来得知战友们在北山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继任分队长刘纪义还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我由衷地为他们骄傲和自豪。
退休后,我和老战友们多次受邀“回家”。去年上山,我们看到天线收放线实现智能化操作,战士们的宿舍铺上了地暖,山上还建起荣誉室,把我们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写进连史。每一次,我们都感受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焕发出新活力,不变的是,一代代南北山人心中,始终装着那片壮阔的大海。
去年,卫才猛等老兵回营时与南山班战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