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高原的馈赠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余海玉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4-09-03 10:13:47

高原的馈赠

■余海玉

“你在雾上走过吗?”

中士常宇宇突然凑过来,问了我这么一句。见我没有回答,他有些兴奋地说起不久前的一次奇特经历。

那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一天清晨,刚下过一场大雪。常宇宇在盘山路上执行任务,走着走着,他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了洁白的浓雾上。雾的高度刚好没过膝盖,他往前迈一步,小腿周围的雾气四散开去,随即又聚拢过来。再迈一脚,依然如此。这一幕让常宇宇不禁想到孙悟空初上天宫时见到的景象。举目远眺,浓雾一直弥漫到远处的群山,在半山腰处将山体齐齐地一截为二,山体下层如同被施了魔法般消失不见,场面蔚为壮观。

这对于27岁的常宇宇来说,无疑又增加了一段新奇的人生体验。细数那些缺氧的日子,艰辛和难熬早已如云烟飘散,回忆里留下的都是高原的馈赠。

常宇宇身高一米八三,穿着迷彩服依然能显出健硕的体格。“新兵连的时候练抓绳上,我背着三把95式步枪,快速爬两三个来回不成问题。”体能好,一直让常宇宇颇为自豪。当驻训命令下达时,他很想知道,自己的体能到了高原会有怎样的变化。

车子在杳无人烟的达坂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虽然已是初夏时节,道路两旁的风景依然是亘古不变的荒凉。随着海拔的攀升,战友们也从最开始的新奇到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可常宇宇发现,自己好像没受什么影响,只是高原上单一的色彩让他感到压抑。正当他有些困倦时,车子翻过一个山口,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片狭长而美丽的湖水。那天阳光很好,远远望去,蓝宝石般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此后,荒凉高原上的这片盈盈水光便时时触动他的心弦。

第二天,到达海拔5200米的驻训点时,眼前的景象让大家打了个冷战。此时的内地平原绿树葱茏,而这里竟是白茫茫一片。因为前一天晚上刚下过一场大雪,无边无际的雪花遮盖住荒凉的高原,眼前的世界如银铺玉砌。远方的天际,大片白云与雪峰相连,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5200米的海拔,空气含氧量仅有内地平原的一半,从低海拔地区带上来的物品也有了“高原反应”。常宇宇笑着说:“没有一袋方便面是不鼓的,没有一罐碳酸饮料打开时是不喷的。”

初上高原的官兵也有着各式各样的高原反应症状:有的持续头疼,有的夜里睡不着觉。军医准备了各种药品,老兵们总结了各种经验。一周下来,大家慢慢适应了缺氧的生活。一个个驻训官兵也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在常宇宇看来,高原的特殊环境不仅让大家多了应对困难的智慧,也激发出更强的意志力。

他最佩服的要数驾驶员。茫茫高原上,去哪都要靠驾驶员,而在达坂路上开车,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高原上的路大多依山而建,上达坂时,驾驶员左侧靠着山体,心里还稍觉放松;下达坂时,车子右侧靠山,驾驶员窗外临着万丈深渊,没有强大心理素质是不敢轻易往下看的。

“驾驶员也会有高原反应吗?”我问常宇宇。“那当然,只不过轻重程度不一样。我专门问过他们,驾驶员本来就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翻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时,尤其缺氧,特别难受。有的驾驶员靠吸氧缓解,还有的会吃辣椒强行提神。但是,长期坚守高原,唯有靠意志战胜困难……”常宇宇一下子说了很多。

炊事员也是让常宇宇深受触动的岗位。因为高原气压低,做饭总要费不少劲。刚到驻训场时,来自内地的炊事员缺乏经验,米饭蒸了好久还是夹生的。后来经过总结,他们先用大蒸锅把米饭蒸一遍后,掀盖倒一圈热水进去,再盖上重新蒸。至于倒多少水才恰到好处,就靠炊事员的经验了。几个月下来,在炊事班的集中攻关下,原本煮不熟的面条、炒不熟的菜都可以用大锅轻松拿下。这也让高原驻训的战友们有了扎根驻守的保障。

常宇宇告诉我,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一起驻训的战友都格外体贴。

常宇宇清楚地记得,一处海拔5000多米的驻训点位于山顶,而通往山顶的路最陡处坡度超过70度,日常运送物资都需要徒步搬运。老班长别克听说驻训点要来新兵,担心他们夜里太冷,第二天就悄悄把一个70斤重带保温层的铁炉子背到了山顶。在高原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高寒缺氧的地方,身体再好也怕负重,更别说爬陡峭的山路了。看着战友们围在暖意融融的火炉边,别克憨厚地笑笑,一路的艰辛他只字未提。

时间久了,战友们的关系似乎更像亲人。每次休假从内地归来的人,总会悄悄在就近的镇子捎上一盒蛋糕,送给当月过生日的战友。虽然翻越重重达坂到达驻训点时,蛋糕上的图案已经“面目全非”,但每个人都吃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甜。

上高原前,因为擅长拍摄和写作,常宇宇还“兼职”做单位的报道员,这使他能在工作之余去不同战位采访。

在常宇宇的相机里,我看到了很多他眼中的高原风景。寒风中,大家排成队列在驻训场跑步,呼出大团大团的白气如云雾萦绕;老兵们在河滩边的大石头上画下故乡的山与树,还有蓝天下穿白裙子等待的姑娘;新兵们将刚搭建好的帐篷暂放在平整的地面上,一阵强风吹来,帐篷变成一座扶摇直上的飞行器,引得别班的战士也帮忙一起追赶。每一个画面都能引起他愉快的回忆,蕴含着令他回味的心灵触动。

指着一张精彩的特写,常宇宇介绍起那位能流利使用多种外语进行日常军事交流的特种技术队队长阿依邓。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演训场上,休息的间隙,阿依邓说起了他的孩子,眼里满是温情。在此之前,常宇宇只知道他是攀登、跳伞、潜水等一系列特战课目的尖兵,被战友们称为“特战雄鹰”。阿依邓说儿子名叫“金戈”,意为“金戈铁马”。演习开始,阿依邓瞬间收敛起脸上的柔情,如猎鹰出击。他背靠掩体,快速装填雷管,拉保险,向前扔出,动作一气呵成,眼神如鹰目般锐利。数秒后,沉闷的爆炸声从谷底传出。

常宇宇感到幸运的是,自己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精彩的瞬间。后来,单位组织摄影大赛,有100多人参加。常宇宇将拍摄的照片投稿参赛,获得了一等奖。但还有太多感动的时刻无法用镜头呈现,比如路过海拔5808米指示牌时的骄傲,比如执行完一次艰巨任务后受到上级表扬时的激动。这些瞬间都刻印在常宇宇的高原记忆里。

傍晚,天光渐暗,苍茫高原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群山披上暗夜的微光,气温骤降,寒气迅速笼罩整个高原,透过迷彩服沁入肌肤,让人不由得裹紧衣服。夜岗的风景总是让常宇宇格外期待。四下里见不到城市的霓虹,只有营区的点点灯火。抬头望去,漫天繁星明亮澄净,让人忍不住向往宇宙的绚烂。

“想家吗?”我问。

“站岗时,有时会想家。”常宇宇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辛苦拉扯他和弟弟妹妹长大。当兵离开家时,母亲不舍的眼神他一直难忘。曾经在一次执行紧急任务前,常宇宇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他有太多想对母亲说的话:他想让母亲为他骄傲,想照顾好弟弟妹妹。他一直在悄悄地攒工资,想要完成一个心愿,就是给家里买个大房子,让母亲和上学的弟弟妹妹住得舒服些。“如果能实现这个愿望,那将是除了当兵之外自己最自豪的事。”

深夜时分,静谧的高原开始“热闹”起来,附近河谷传来清晰的轰隆声。常宇宇说,那是河谷涨水后发出的急促水流声。白天阳光下的雪山融水汇入河谷,流经数十公里河道,至此时冲击着附近的深潭,仿佛是穿越千年时光的回响。脚下虽是寸草不生的荒原,却是一代代官兵用热血守护的神圣国土。

高原驻训以来,常宇宇常常觉得高原给了他太多馈赠。空闲的时候,他爱拍夜晚的星空。架上相机后,只需插上快门线,几个小时便能收获壮美的星轨视频。璀璨的星空和静夜中静静伫立的士兵,是他眼中最美的高原风景。常宇宇感慨地说:“难以用语言形容那种美,那一刻我更懂得守护脚下这片高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