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天路巍巍向高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舒 彤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4-09-08 08:43:58

天路巍巍向高原

■舒 彤

6e8131e02e7ebdf39e9fe9b6f7f6c7c7.jpg

“两路上高原”融媒体活动海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提供

“两路上高原”融媒体活动宣传片

70年前,川藏、青藏公路两条天路跨怒江、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河、越昆仑山,如同苍茫大地之上的两条丝带,将西藏与祖国腹地紧紧牵系起来。

今年是“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推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活动,兵分两路从川藏公路起点成都、青藏公路南线起点格尔木出发,运用融合传播形态,沿当年筑路大军的足迹,向着高原进发。

天路巍巍,见证筚路蓝缕的艰辛。川藏公路险,青藏公路高,大河湍急,高山险峻,还有面积广袤的无人区。在如今保障充足的条件下,高反缺氧、高寒风雪等恶劣环境尚且让人难于应对,当年的11万筑路大军,却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凿出两条“生命动脉”。艰辛中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在沱沱河,“长江源头第一哨”的武警战士们日复一日坚守在观察哨前,守护着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他们有的家住长江尾,自己却长年守在长江头,共饮着一江之水,却难见那心念之人。在唐古拉山的“天下第一道班”,才仁旺堆一家六口都是道班护路工人。他们一家人的故事能串联起青藏公路70年的变迁。祖辈父辈留下的大锤、铁镐等护路工具,至今默默诉说着无言的家风与家训。“两路”虽苦,但筑路者以苦为乐,守路者安之若素。

天路巍巍,歌咏逢山开路的勇毅。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自然条件的恶劣,更凸现当年筑路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壮举在历史坐标中的丰碑地位。在北京演播室,原18军一位军人的后代芦继兵动情讲述了74年前,官兵高喊“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口号,高擎红旗向雪山进军,在险恶环境里英勇筑路、顽强拼搏、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讲到动情处,他眼含热泪,先辈无畏开拓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川藏公路上的“怒江72道拐”,一侧是怒涛翻腾,一侧是高崖绝壁。镜头记录下川藏兵站部百辆运输车翻越怒江天险、穿行云端天路的画面,也让网友以驾驶员的“第一视角”体验了天路运输的惊险。直播途中天气突变,前方路况不明。面对运输险情,川藏兵站部年轻的运输连长临机导调,前方路况的惊险全在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生动体现。不少网友开始“看着笑”,后来“看哭了”。惊叹之余,他们更心生钦敬:“两路”精神是英雄的勋章。

天路巍巍,铭记甘当路石的奉献。11万人无畏筑路,3000多人英勇捐躯,俯身做路石,立身是路标,这是“两路”建设者真实的生命写照。在筑路过程中牺牲的英雄,是多少亲人日思夜想的父亲、儿子或兄弟。那些长眠于“两路”沿线的忠魂,已然化作路基路石,托举着“两路”之上穿行不息的车流。

天路巍巍,辉映前路光明的征途。新时代,“两路”从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到服务民生,“两路”故事有了更多新的内涵。在泸定,以“桥”为引,通过沉浸式探访泸定桥、大渡河桥、兴康特大桥,直播镜头记录下大渡河畔老百姓沿河而居的安宁,斑驳的历史辉映五彩的现实。在康定,以“歌”传情,在七夕佳节来临之际,节目组邀请嘉宾现场演唱《康定情歌》。在新都桥,以草原为幕布,在山环水绕、满目苍翠、围炉煮茶的悠然氛围中,一名退役军人摄影师分享了数十年来自己拍摄的川藏线纪实影像,展现“两路”从国防运输动脉到旅游路线的功能变化。“两路”,早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团结路、幸福路和致富路。

西藏军区和“两路”驻地武警部队官兵纷纷表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活动用专业报道致敬“两路”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矢志强军、扎根高原、建功边疆的奋斗热情。

300f22a32a8b0bfe5f87ef8e45e49fb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