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们的故事改变了我
■第83集团军某旅战士 崔宸铭
今年是我担任旅史讲解员的第三年。每逢新兵下连或者重要时间节点,我都会伫立在杨靖宇将军雕像前,为战友们讲述东北抗联的故事,引导他们了解旅队的光荣历史。
我们旅前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曾任师长兼政委,后来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来到英雄部队,讲述英雄故事,当好英雄传人。”如果概述我这两年多的军旅生活,这3句话最为贴切。
2022年盛夏,抱着当两年兵、履行国防义务的想法,我选择了参军,来到现在的部队。当时的我,身体素质偏差,经常跟不上训练节奏。然而两年后,我不仅顺利留队了,训练成绩也经常让战友竖起大拇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进步?我认为改变就在我与旅史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中。
“同志们,这是我旅的英魂墙,上面镌刻着不同历史时期2496名英烈的姓名……”新兵下连第一课,是参观旅史广场,学习旅队历史。聆听先烈的故事,我第一次对这支部队产生了敬仰之情。
回到宿舍,我在日记中写道:“那密密麻麻的名字背后,是数千次感天动地的慷慨赴死,令人肃然起敬。”
不久后,旅里通知选拔旅史讲解员。我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便毫不犹豫报了名。其实,我当时心里藏了“小九九”:因为受不了训练强度、跟不上训练节奏,想借机“偷个懒”。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决定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被敌人剖腹,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还没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讲解员集训期间,老兵讲解员带着我们展开现地教学。
粗糙的草鞋、锈迹斑驳的大刀、子弹穿破的战旗……透过眼前的文物,我似乎看到了先烈们战斗的身影,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斗争的艰苦卓绝。
从此,“成为一名合格的旅史讲解员”的想法在我心里扎了根。于是,我更加认真地背记解说词,仔细搜集梳理历史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指导员和班长都说我变了,“眼中有光了”。
由于表现出色,我很快在集训队崭露头角,旅宣传科让我作为官兵代表赴东北“寻根”。在当地,我听到了很多东北抗联浴血奋战的故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以前在课本上学过,此时在我心里变得更加具体起来。回到连队,我和战友分享此行的收获。听完后,一名曾和我一起训练“溜号”的同年兵,表情严肃地对我说:“我觉得,咱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在那之后,他训练更加积极刻苦。他的话也深深触动了我:“就算只当两年兵,也要对得起这身军装。”我一改散漫的态度,努力追赶训练进度,课余时间请训练尖子帮带加练。
一名战士有了奋进目标并为之努力付出,就会拔节生长。这一年参加海训,我夺得了武装泅渡课目全营第一名;同年底,因为战备训练成绩突出,我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指导员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早已下定决心:“我想选晋军士,成为一名优秀战士,做一名合格的英雄传人!”
去年12月,驻地骤降暴雪,上级命令我们连迅速赶往受灾地区救援。我利用专业优势,第一时间录制了安全提示,随后拿起铁锹,和战友们一起冲进风雪中。
今年初,我顺利留队,按照相关规定选取中士,成为旅里某专业集训教员。我仍然担任旅史讲解员,我将继续讲好旅队历史和英雄故事,感染更多战友,把革命先辈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李鹏飞、石良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