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江摄
“有个性”的好兵
■王俊豪 易境均
谭志诚,第七十六集团军某旅下士,曾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贺俊彦 摄
一
谭志诚初次踏上高原,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列兵。在部队长途摩托化行军途中,他像个满怀好奇的孩子,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他对身边的战友们讲述着自己一路上发现的种种趣事:“你们注意到了吗?那曲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没过多久,他又被一只悠然飞过的鸽子吸引了注意,“快看,高原上的鸽子羽毛竟是蓝灰色的,尾巴上还点缀着一圈圈黑白相间的翎毛,多美啊!”
战友们听后笑着摇摇头,他们对谭志诚这种时不时冒出的奇思妙想已经习以为常了。
“谭志诚的想法太活跃了。”班长张明星评价道,“他能不能成为一名好兵?你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他把视线从指导员的眼神里挪开,缓缓说道:“如果他‘听话’一点,应该可以。”
连队的班长们普遍感觉到,近年来的新兵越来越有个性,凡事都有点自己的主意。谭志诚就是这样,每当班长布置任务,他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抖音上看过更好的方法”“网站上说这个做法更有效率”“班长,咱们能不能试试新的方式”……
面对这样的“挑战”,班长们有时也感到头疼。“都各有主张,这兵还怎么带?”
谭志诚因此没少挨批评。班长们认为谭志诚是怕吃苦,才会有这么多“花样”。然而,谭志诚却对指导员说:“您不是一直强调连队要转型发展,不能总依靠老经验吗?如果我们都不敢尝试新思路,又谈何创新呢?”
谭志诚的第一次得到认可,是在那年的“过冬大会战”中。当时,连队急需在大雪封路前抢装煤炭。他二话不说,跳上煤堆,挥舞着铁锹,将煤块一锹一锹地装进蛇皮袋里。最终,他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连装煤最多的人。张班长眼中流露出了赞许的笑意:“看来,这‘有个性’的兵,也是能吃得起苦的!”
任务完成后,谭志诚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战友们打趣说,他的脸和牙齿像钢琴琴键一样黑白分明。
“说到钢琴,我弹得还不错哦!”他随口一说,在后来的联欢会上果真为战友们献上了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说起来,谭志诚会的才艺可真不少。他学过乐器,练过田径,喜欢篮球、射箭和滑雪,目前还在自学摄影。
虽说技多不压身,但当兵还得训练成绩过硬。谭志诚先后取得了400米障碍全连第一、立定跳远全旅第一、坦克通信比武全旅第二的成绩。
当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时,他却谦虚地表示受之有愧,并主动提出要为连队、为战友们做点什么。于是,他摆起了理发摊,义务为大家理发。只见他左手执梳子、右手拿推子,双手来回在发梢间翻飞,动作干脆利落。每次理完发,战友们总会对着镜子竖起大拇指:“完美!小谭的手艺真行!”
有人不禁感叹:“你怎么会干这么多事情?”
他只是笑着说:“我乐于尝试新事物,这样生活才会有新突破!”
二
谭志诚最让人佩服的,还有他那说干就干、绝不拖延的行动力,以及身上散发出的那股从容与乐观。有一次,连队在荒凉的山坳里驻扎,手机信号全无,娱乐活动匮乏。指导员便让他准备一堂课,为大家讲讲轻松的话题。
那天,谭志诚站在帐篷中央,手握话筒,轻咳一声便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以一个幽默的笑话开场,瞬间就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从日常生活到教育学习、军事训练,谭志诚侃侃而谈。那个欢声笑语的午后,成为大家在高原驻训时难忘的记忆。
晋升为下士的第一年,连长给谭志诚分配了一项重任:“识图用图课目一直是连队训练的弱项,你脑子活,就由你来当这个课目的教练员吧。”
谭志诚也不胆怯,他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全场,眉毛一挑问道:“大家还记得我们上次追过兔子的那个山头吗?”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战友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凑到地图前热烈讨论起来。接着又有人顿悟般拍腿高呼:“这里是张班长栽过跟头的河沟!”学习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在谭志诚的引导下,大家对识图用图课目在心理上的畏难与抵触逐渐消散,训练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三
作为连队的军械员,谭志诚对待工作同样一丝不苟。每周五的武器保养日,他总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战友们注意每一个细节:“枪布别撕太大,节约点用”“少涂点枪油,免得沾灰”“轻点放部件,磕坏了可得负责”……
看着小谭乐此不疲地提工作要求,张班长笑得合不拢嘴。
那么,谭志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兵呢?
“他是有想法的兵。”
“他是有志气的兵。”
“他是个好兵。”
“他是个不一般的兵。”
与谭志诚相处的过程中,连队的班长们似乎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对一些固有观念产生了新的认识。
张班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带兵,我们总觉得听话最重要。但现在看来,像谭志诚这样有想法、有能力的兵,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行啊!”
这就是新时代士兵给基层连队带来的新气象。
他叫谭志诚,1米73的个头,很白净,瘦长的脸上深深嵌着一对明亮的眼眸。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有个性”的好兵。
你去瞧、去看,现在的基层连队里,有很多这样的兵。
印 象
谭志诚曾经让连队干部感到棘手,让战友们摸不着头脑,但如今,他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和真心敬佩。他始终精神饱满,眼神明亮,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他在的地方,总是多了一份欢乐。谭志诚身上所展现出的昂扬斗志、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体现了新时代基层官兵的新面貌。
(第76集团军某旅连长 陈昶旭)
朵朵浪花绽心头
■冯光明
陈如意,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一次。马明野 摄
深秋的桂北深山,雨雾缭绕,如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卷缓缓展开。傍晚时分,雨势逐渐减弱,天空微微放晴,露出了一抹柔和的晚霞。一级上士陈如意快步走向洞库,取出钥匙插进锁孔,一推,沉重的大门应声而开。他跨步进入黑暗的库房,准确地摸到墙面开关,“啪”的一声,灯亮了,库房内的一切瞬间清晰可见。
他径直走向湿度计,发现指针已悄然越过安全线。连日阴雨,湿气悄无声息地渗透山体,侵入洞库。陈如意迅速启动除湿机,同时记录下当前数据。风机的轰鸣声响起,他紧悬的心才稍稍放松。
翻开那叠厚厚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他作为仓库保管员的点点滴滴。18年前,当他初次巡逻库区时,面对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景象,心中曾泛起一丝失落。老班长似乎洞悉了他的心思,指着远处山体上“虎踞群山,剑指大洋”8个大字对他说:“那是我们的战斗口号,学好专业知识,你自然会明白。”
酷热难耐的夏日里,他常常伏在库房内,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认真做笔记。渐渐地,洞库内弹药型号、存量、生产年份、入库时间……陈如意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并顺利通过考核,走上保管员岗位。
保管员的工作平凡而琐碎,却不容半点疏忽。班长曾告诫他,对待弹药保障,每一个操作、每一个流程都需严谨认真,做到“该响时让敌人胆寒,不该响时则静默无声”。仓库远离城区,那时的陈如意常感叹海疆与战场遥不可及。
在一次弹药紧急前送任务中,陈如意担任押运员,负责将弹药从库房转运至铁路装卸平台,确保它们能够安全送往军舰。烈日下,他挥汗如雨地忙碌着,直至最后一箱弹药被稳稳地码放在车厢内。车门关闭的瞬间,他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汽笛长鸣,列车缓缓驶离,他目送火车渐行渐远,仿佛看到了山那边的壮丽风景和军舰上呼啸而出的炮弹火光。
不久前,上级选派仓库官兵随舰出海学习。面对这难得的机会,陈如意却犹豫了。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保障要求愈发严格复杂,年轻战士需要更多锻炼。深思熟虑后,他找到队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出海归来的年轻战士们兴奋地讲述着军舰上的生活与战斗经历,“原来,我们的战位如此紧密地连接着军舰,离战场那样近!”陈如意听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震撼的场景之中。
那晚,他轻轻摩挲着出海官兵送给他的军舰模型,每一个细节都让他心生感慨。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了大海的波涛与战舰的雄姿。
秋风轻拂群山,陈如意的思绪穿越山峦,飘向遥远的军港。那里,海浪拍打着堤岸,浪花在军舰的航迹上绽放;而他的心头,也绽放着朵朵绚烂的浪花。
印 象
记得那一天夜里,明月悄然爬上云层,我与陈如意并肩走在巡逻路上。周围静谧无声,唯有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在夜空中回荡。陈如意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微笑着说,他如今深爱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心中豁然开朗。那溪流虽小,却终将汇入江河,而江河也将不懈地奔向广阔的海洋。正如陈如意这样的海军战士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坚守岗位,矢志不渝地向着心中那片“深蓝”奋勇前行。
(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干部 冯光明)
“本职”内涵
■杨子刚
覃业华,联勤保障部队某大队三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一次。高明阳 摄
营区操场上,由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谁是终极英雄》栏目举办的一场实兵对抗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项比赛由每组4人接力完成,在数字信号连接这一关键环节,三级军士长覃业华接过了接力棒。他深吸一口气,攒足力气,将20公斤重的弹药箱举起,稳稳地扛在了肩上。
随着一声响亮的哨音,覃业华犹如离弦之箭,灵巧地穿梭于10根障碍杆之间,沿着蜿蜒的蛇形路线全速冲向60米外的技能操作区。抵达后,他顾不得擦去额头的汗水,便熟练地操起电缆。那双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剥线、剪线、压线、焊接……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在他的手中如同行云流水,自然而又流畅。
在他的带领下,“信通尖兵”队不仅成功完成了光纤接续、数字信号连接、布放被复线以及网络传输等4项艰巨任务,而且全程仅用时13分45秒,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得冠军。
站在领奖台上,手捧沉甸甸的冠军奖杯,覃业华的眼眶湿润了。他深情而坚定地说道:“我从小就有一个军旅梦,如今能够穿上这身军装,我深感荣幸。我将竭尽全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对于覃业华而言,“做好本职工作”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20年军旅生涯的坚定信念和真实写照。随着通信装备的日新月异,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20多种通信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新装备列装初期,由于单位技术干部短缺,覃业华只能依靠产品说明书逐步摸索。面对陌生的技术和复杂的操作,他经常会在某个环节上遇到难题,导致装备无法正常运行。每当这时,他都会耐心地坐下来,仔细研究说明书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例,有时候还会跑到厂家去请教技术人员。
有人曾好奇地问他:“你总能迅速定位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总是谦逊地笑着摇摇头说:“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里,因为所有技术操作都是严格按照设定参数进行的。但我就是有耐心去逐一排查每一个可能的原因,有时候甚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耗费数周的时间。”
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执着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完美,也让他在驾驭通信装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覃业华还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先后考取了多个资格证书。对他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努力都是对“做好本职工作”这一信念的最好诠释。
印 象
在我印象中,覃业华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某天晚上11点,我推开学习室的门时,看到覃业华还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战伤救护夹板固定法动作要领。原来,除了正常上班执勤外,他每晚还会在“军职在线”平台上学习专业课程。两个月内,他完成了多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学习积分高达6万多分。
我们本以为他会继续冲击更高的排名,但询问时才发现他对此并不在意。他只是淡淡地说:“我觉得高级军士必须做到基础扎实,了解掌握更多相关前沿技术。”后来,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覃业华能在全军比武中带领团队夺得3个第一、在各级表彰中屡获殊荣,还能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时,我都会提起这件事。其实在大家未曾留意的时刻,他始终在默默努力,不断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这位老兵用“做好本职工作”这一最朴素的追求,诠释了最动人的军旅情怀。
(联勤保障部队某大队干部 王晶晶)
图片制作:雷永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