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关注皮肤健康
姜 晨绘
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冬季来临,天气寒冷干燥,容易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屏障功能减弱,进而引发冻疮、寒冷性荨麻疹、皮肤干痒等皮肤疾病。如何适应天气变化,保护皮肤健康?本期,我们分享一些冬季常见皮肤疾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 者
皮肤干痒应对有方
■索欣娜 夏志宽
不少战友入冬后感觉皮肤干痒,这和冬季的气温、空气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官兵在户外训练或活动时,低温、低湿和寒风会加速皮肤表面水分的丢失,导致皮肤干燥,出现瘙痒症状。
做好皮肤清洁和保湿工作,可以有效预防皮肤干痒症状发生。
适度清洁。冬季皮肤相对干燥,如果洗澡较为频繁,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和水油平衡,加重皮肤干燥症状。建议大家冬季适当减少洗澡频次,缩短洗澡时间;洗澡时水温不要太高,以36℃~40℃为宜;尽量使用温和、滋润型沐浴露,避免使用清洁力过强的肥皂,防止刺激皮肤;不要过度搓澡,避免损伤皮肤角质层,加速皮肤水分丢失。日常洗漱应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如洗面奶或温和的洁面皂。此外,战友们训练后容易出汗或沾染灰尘,应尽快清洁皮肤,尤其是容易藏污的部位,如颈部、耳后、腋窝等。
加强保湿。面霜、身体乳、护手霜等保湿霜中,含有保湿剂、封闭剂和柔润剂,可以起到保湿封闭功能。大家在冬季可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保湿霜:洁面后或感觉面部皮肤干燥时及时涂抹润肤霜,尽量选择含有透明质酸、神经酰胺、角鲨烷等成分的乳液或面霜;唇部皮肤较薄,容易干裂,可使用含有凡士林、蜂蜡等成分的唇膏,在起床后、睡前及感到唇部干燥时涂抹;手臂、腿部等皮脂分泌较少的部位,可使用滋润型身体乳或凡士林。
科学、细致的日常护理,对缓解皮肤干痒症状、保持皮肤健康也有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注意以下细节。避免抓挠皮肤。反复抓挠皮肤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并产生炎症反应。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建议每天至少饮水1500毫升。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在室内使用简易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如在暖气上放湿毛巾或在室内放一盆清水。选择合适的衣物。尽量选择柔软、透气的棉质内衣裤,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需要注意的是,皮肤瘙痒症状还可能由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如肝胆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若持续使用外用保湿剂两周左右,皮肤瘙痒症状未得到缓解,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或出现红斑、丘疹、皲裂及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天气寒冷预防冻疮
■赫 鑫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好发于四肢末端、面部和耳廓等处,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有红斑、瘙痒、肿胀性损害、疼痛感等,严重的可能出现水疱、溃疡和继发感染。
冻疮的发生与寒冷、潮湿的环境有关。如果人体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痉挛收缩,久而久之会引起静脉淤血,造成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进而诱发冻疮。一般天气转暖后,冻疮会自行痊愈,天气寒冷时容易复发。此外,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鞋袜过紧等因素,也可诱发或加重冻疮。
冻疮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会影响日常工作、训练和生活。建议战友们在冬季训练时做好防护,预防冻疮发生。
做好保暖工作。保暖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冻疮发生。战友们在户外作业或执行任务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及时增添衣物。气温下降时及时增添衣物,同时尽量穿着亲肤、宽松、保暖的衣服,不要穿得过紧,否则会导致末梢循环不良,进而诱发冻疮。注意局部防冻。手、脸、耳部等皮肤暴露部位,可佩戴手套、帽子、口罩、防风耳套等防寒保暖装备及涂抹防冻油膏。以前发生过冻疮的战友,还可以在耳、手、足等部位预防性涂抹凡士林等保护剂。保持鞋袜干爽。如果鞋袜被汗水浸湿,在低温环境中,脚容易被冻伤。脚部容易出汗的战友,可多备几双棉袜和鞋垫,鞋袜潮湿后及时更换。
进行耐寒锻炼。进行耐寒锻炼可以增强耐寒力,使人体更加适应寒冷环境。战友们在初冬季节,可适当用冷水洗手、洗脸,并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以提高皮肤的耐寒能力。洗手洗脸后要及时擦干,并涂抹润肤霜。
坚持体育锻炼。坚持体育锻炼,是预防冻疮的有效方法。平时加强锻炼,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常做局部按摩。手脚和耳廓分布着很多神经末梢,战友们在冬季可经常按摩手部、脚部和耳廓,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冻疮发生。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的室外,还要多活动手部或足部,如揉搓双手、跺脚、屈伸脚趾等。
多吃温补食物。冬天适当吃些温补、祛寒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能够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
有的战友发生冻疮后,会用雪搓或热水泡等“土方法”缓解,这样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增加感染风险。冻疮患者可根据冻疮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如果冻疮程度较轻,只有轻微红肿、发痒等症状,且冻伤部位没有破损,一般只需要进行简单治疗。在患处涂抹维生素E软膏、冻疮膏等,建议每天早、中、晚各涂抹1次。同时,将双手搓热对冻疮部位及周围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切忌抓挠患处。若皮肤出现破溃感染,要口服抗生素,并于患处涂抹含有抗菌药和糖皮质激素的软膏或冻伤膏,同时保持患处温暖干燥。若冻疮症状较为严重,出现疼痛加剧、创面颜色加深或发黑、寒战、高热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远离寒冷性荨麻疹
■王 娟
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类型,指皮肤接触冷的物体,如冷水、寒风等,接触部位形成瘙痒性风团和伴有过敏反应的一种皮肤疾病,多发生于面部、手部等暴露在外的皮肤。除皮疹和皮肤瘙痒症状外,少部分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还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腹痛、呼吸困难、低血压、晕厥、休克等全身症状。
寒冷性荨麻疹病程长短不一。症状较轻的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如及时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瘙痒、皮疹症状一般可在0.5~24小时内消失。部分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可能会反复发作。
皮肤贴冰实验是诊断寒冷性荨麻疹的重要手段。如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可通过皮肤贴冰实验判断是否患有寒冷性荨麻疹。将冰块用布包好,放置在前臂内侧皮肤上,5分钟后取下。若移除冰块后的5~10分钟,贴冰区域出现风团和瘙痒症状,且回到温暖环境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说明患有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患者不必过度紧张,症状较轻时做好诱因规避即可: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暴露部位要做好保暖措施,如穿戴保暖性好的帽子、手套、围巾等;洗手、洗脸或洗澡时,避免使用过冷的水,尽量使用温水;不要吃太冷或冰冻的食物、饮料等;在高寒地区训练生活时,要控制暴露在低温环境下的时长,并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
若寒冷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较重,如风团面积大、瘙痒明显,或伴随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在做好诱因规避的同时,还要遵医嘱积极接受治疗。抗组胺药物可以抑制组胺释放,减少瘙痒和风团发生。常用的抗组胺药物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如果服用此类药物效果不明显,或出现严重的血管性水肿及头痛头晕、恶心、腹痛、呼吸困难、低血压、晕厥、休克等全身症状,可遵医嘱应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或其他药物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