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山河犹见英雄气——古辽西走廊戍边景象走笔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久辛 责任编辑:贺书引
2025-02-12 07:25:22

山河犹见英雄气

——古辽西走廊戍边景象走笔

■王久辛

当年我在河西走廊当兵,时常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面对来犯的匈奴,必定是弯弓跃马,流星般驰骋,斩杀敌军,令匈奴闻风丧胆;而后,他一骑绝尘,扬长而去,遂在大西北留下了“飞将军”的美名。

然而没承想,我来到辽西走廊大凌河畔采风,竟意外得知李广的马蹄声,不仅甩在了陇西、雁门、云中,还撒在了他出任太守的右北平郡所辖辽西大地。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李广策马引弓、驰骋御敌,不只在大西北,在华北、东北,都有他的故事流传。

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驻守在辽西走廊、在这里跃马杀敌的英雄,又何止李广!

潜龙腾渊,边关立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位戍守辽西的英雄——秦开。与纵横驰骋的“飞将军”李广不同,他先是忍辱负重,潜伏在东胡赢得信任;之后,探得东胡军马粮草、要地布防等情报,密报朝廷,并率大军杀来,打得东胡人仰马翻,溃逃千里。

秦开,出身鲁国秦氏,乃燕国名将。战国后期,东胡时常南下烧杀抢掠,公元前315年竟把燕国打得大败。燕国被迫求和,并将一些贵族送往东胡当“人质”。秦开也在送往东胡的行列。他有大智大勇,潜入东胡后,与东胡人把酒言欢、称兄道弟,赢得东胡人的信任。于是,东胡人对他放松了警惕,大事小事都不避讳他。秦开借机将东胡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等,尽数摸透。

一次,秦开趁贩马的机会,逃出东胡的掌控。当他跑到燕国边境时,恰好遇到燕国的巡防队伍。回国后,秦开立即向燕昭王汇报收集到的情报,并建议收复失地,表示愿随时听令,率军冲锋打头阵。燕昭王授其兵权,命他以静制动,伺机出击。结果一等数年,到了燕武成王时期,秦开统领大军出击东胡,大获全胜。

为巩固边关,燕国北修长城,置郡管理。辽西郡即当时所设,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辽西,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不仅李广、秦开在这里建功史册,之后亦有无数英雄竞出于此。可以说,古称渝水的大凌河两岸,到处都有英雄的足迹。

母子忠烈,义薄云天

东汉时期,鲜卑骑兵时常进犯辽西郡。当时,赵苞被朝廷任命为辽西郡太守。听闻鲜卑骑兵时常来犯,他赴任时就没有携带母亲妻小。

赵苞到任后不久,发现这里的百姓精于骑射,便计上心来。他要以骑兵对付鲜卑的骑兵,遂组织百姓训练骑兵战术。百姓自备兵器马匹,官家出饷,将官教授,农闲操练。仅一年,赵苞就训练出一支勇猛彪悍的骑兵部队。

年关将至,赵苞看自己兵强马壮,料鲜卑不敢造次,便派人去老家接母亲和妻儿来团圆。不料,这稍一轻心,便酿成大祸。当赵苞的老母和妻儿走到柳城界时,竟被埋伏的鲜卑骑兵掳走。赵苞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鲜卑人知道赵苞是宁折不弯的硬骨头,便以老母和妻儿要挟其投降。

鲜卑人将赵苞的母亲和妻儿捆绑押在军阵前列。赵苞见状心如刀绞,说:“娘啊!儿的罪状大了。接您本想膝前尽孝,没想到竟给您带来了祸难。我是您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子,大义使我不能顾及母恩而放弃忠节,只能用万死来弥补大罪了。”

赵母听到儿子的吼声,也冲赵苞大喊:“儿呀,人各有命,岂能因为我就不顾忠义?”

听老母亲这么一喊,赵苞立刻横下心来,杀出城去,大败鲜卑军。然而,母亲和妻儿却惨遭鲜卑军杀害。不久后,灵帝听说了赵母的壮举,热泪盈眶,特派人到辽西郡吊唁,并褒奖赵苞。赵苞满含悲痛安葬了母亲和妻儿,对士卒说:“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说罢,这位大义凛然的大丈夫,因悲痛过度,口吐鲜血而亡。后人依此编创了京剧《血战辽西郡》,久演不衰。大凌河两岸的百姓,至今仍在传扬着赵苞、赵母的动人故事。

赳赳武夫,青史留名

古代义县,又称义州、宜州等。沿古道向北,就是古城义州的“安泰门”。门对面蜿蜒的大凌河自西向东奔流。沿河上溯,我寻访到另一位英雄——韩贞的不朽功绩。

赳赳武夫,在青史留下的不仅有累累战功,还有流芳百世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凌河右岸,是福山;临河悬崖上,是万佛堂石窟。石窟东区的凿建人,就是北魏时期的韩贞和他带领的74名将士。这项功在当时、利在千秋的大业,竟然出自一群守边的军人!我在想,他们哪来的心志,耗资费力凿建这些与守边职责无关的石窟呢?有一块造窟碑文,记载了其心其志。

碑上写得明白:要以美好实在的典范,弘扬至圣无极的光明。一介武夫,造化风俗、文明乡里,而且出钱出力,着实令人敬佩。碑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韩贞与74位将士反复磋商,共同谋划了凿窟造像之事。他们不仅守边固塞,还主动担负起慰喻民众、扶助贫弱的责任。

史载,韩贞在辽西爱民助民、慰喻民众的政策是:有外敌犯边时,就带兵出击;稳固平安时,就带领官军士卒修建石窟。他们是要以一众之力,凝聚起万众之人心,以提高当地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和思想境界。这个守边之举是多么高明啊!

天骨开张,光芒闪溢

事实上,在精神文明领域,古代戍边的将士一直都有着极其卓越的贡献。在万佛堂石窟西区第五窟内侧的石壁上,就记载着另一个戍边将军的惊世创造。

辽宁省博物馆的同志介绍: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所建万佛堂内的《元景造像记》,是中国北魏时期的珍贵碑刻。碑刻不仅记录了石窟建造的历史,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珍品。

有资料载,梁启超看到拓本后,赞誉其“天骨开张,光芒闪溢”;而康有为赞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而此“题记”之书法,很早就被学书者当作字帖临摹。

元景乃一介武夫,他造佛堂想立功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他还要作个“题记”,还要找位字写得好的人来写。能把碑上字的书写者请到,并让人在碑石上刻出,这需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准与书法鉴赏造诣和修养才行。由此看来,古代的将军,至少这位元景,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军人。

目前,有关元景的史料不多,在万佛堂立有一座铁铸的元景将军像。元景将军像是几十年前当地老百姓从大凌河底打捞上来的。虽然历经几百年的浸蚀,仍可看清将军的威仪容貌。

文峰塔下,家国情深

在辽西,我为何会惊叹不已呢?韩贞、元景等这些古代的赳赳武夫,竟然一直都在关心着人的精神世界。这似乎与我们寻常所见所闻的古代军人形象不完全一样。他们在戍守边关时,又加入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与塑造。行走在大凌河畔,所见所闻拓展刷新了我对辽西和古代戍边将士的认识。

且让我们驻足远望一下文峰塔吧。它犹如身着一袭白裙的少女,站在阳光下银光闪耀,挺拔的英姿好不俊秀。当地同志介绍说,此塔建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是骠骑将军王锴借为母祝寿而建造。当地同志说,驻守边关的官兵来自各地,有的才十五六岁,想家、思念家人在所难免。王锴将军知兵心、暖人心,无论年长年幼,这些兵娃子不都是家乡的子弟、娘的儿吗?所以王锴将军就以为母亲祝寿为由,倡议建一座“文峰塔”。

王锴对官兵说,他也是娘的儿,自幼母亲教他读书习武,教导他要文武双全,不可偏废。他还说,现在咱们当了兵,武是有了,还差个文,我们就建一个塔,名字就叫“文峰塔”吧。将士们哪个会听不懂?哪个会不乐意呢?习武之余读书,身心双健,岂不乐哉。尤其闲暇时,来塔前祈祷父母健康长寿,自然疏解了思乡之情。戍守边关,再苦再累,站到塔下念想着母亲与家人,还有什么苦和累挺不过来呢?我觉得此举体现出王锴将军的“忠孝之心”“人同此心”“将心比心”。

山河万里,遍地英雄

在辽西,每走一地,我都能听到有关戍边英雄的故事。他们的事迹令我感动,也令我沉思。行文至此,我却才写了所遇英雄的半数不到,还有更多的人没有来得及写。然而,我又觉得我似乎已经写过他们了。这里所写的几位,除了“飞将军”李广的知名度很高,其他5位似乎并未见有广为人知的记载。在几千年历史上,这仅仅是一个义县,一个辽西。如果推而广之,放眼整个东北、大江南北,又该有多少英雄、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值得大书特书!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此刻,我突然想到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多难多艰的日月啊,饱含着无尽不竭的热血豪情、飞扬着取之不尽的灵感智慧,我辈岂能无视忘怀?一代又一代传续着的精神,是流注于数千年厚土之下的英雄热血,还是弥漫在无穷无尽蓝天白云中的烈士灵魂?放眼望去,从义县开始,到辽西、到东西南北中的祖国大地,我仿佛看到遍地的英雄,他们听着夕阳西下牧归的笛声,欣赏着千家万户飘出来的袅袅炊烟,颔首微笑着。而这微笑所漾溢出来的美好,似乎就是一种精神,属于世世代代中国军人的精神,这精神进心入魂,博大精深,意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