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光
■尹承华 赵梓涵
去年底,文小振和文振明被上级单位评为年度先进人物。图为兄弟俩休假回家后,与父母分享荣誉,一家人在家门前合影。杨光 摄
今年初,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文郑村村支书文虎臣非常忙碌。他要在今年春季征兵前,拍一部宣传短片。宣传片的主角,是从村里走出的一对高级军士兄弟。兄弟俩都是信息支援部队某旅二级军士长。哥哥文小振,是一名光纤传输技师;弟弟文振明,是一名光缆技师。文虎臣认为,兄弟俩的故事会激励村里更多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
“光荣胡同”里的荣光
得知兄弟俩的家乡邀请他们拍摄征兵宣传视频,单位第一时间安排他们休假回家。
那天,回到阔别许久的“光荣胡同”,文小振感到温暖而亲切。“当年就是在这里,我穿上崭新的军装,胸戴大红花,被乡亲们簇拥着参军入伍。”文小振在胡同里走着,对着镜头回忆入伍的场景。
入伍那天,村里特地组织了锣鼓队,敲锣打鼓地将文小振送上了接兵汽车。
面对从未出过远门的儿子,母亲张敏心中充满了不舍。她含泪叮嘱文小振:“大文,好好干,你参军报国,咱们全家光荣。”
张敏出生于沂蒙革命老区,深受红色沃土的滋养。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后,她就打定主意——将来送他们去当兵。
张敏一有空,就会纳鞋垫。每次凑够了一定数量的鞋垫,她就会送到当地的部队。一次,几辆前去抢险救灾的军车途经文郑村,张敏和村民们还自发捐赠物资。
官兵离开时,张敏带着兄弟俩跟在人群里,将一辆辆军车送到村口。“原来当兵就是这种感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那天,兄弟俩约定,以后一起去当兵。
那年,哥哥文小振顺利参军入伍,弟弟文振明因年龄不够,只能再等一年。
那一年里,当听到哥哥讲起部队日常时,文振明心里羡慕不已。他坚持锻炼身体,第二年也顺利入伍。
后来,兄弟俩收到了家里寄来的照片——父母和乡亲在家门前的合影。他们身后的门框上,悬挂着两块“光荣之家”牌匾。每年,兄弟俩都会将获得的荣誉寄回家,与家人分享荣光。荣誉最多的一年,兄弟俩往家里寄了8本荣誉证书。“在村委会喜报登记簿上,兄弟俩的荣誉数量常年位居榜首。”村支书文虎臣说。为了褒扬文家为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也为了激励兄弟俩继续在军营建功立业,村委会研究决定将文家所在的那条胡同,更名为“光荣胡同”。
20多年来,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年参军入伍……
每一粒种子都藏着希望
入伍第二年,文小振因文化课基础薄弱,没有考上军校。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弟弟入伍才一年,文小振萌生了退伍的想法。
后来,父亲文现贵打来电话,讲起自己的经历。
文现贵年轻时也向往军营。他曾3次报名参军,都未能如愿。有一天,文现贵的父亲文界臣让他回家拿麦种。文现贵心不在焉,不小心把装麦种的袋子划破了,一大半的麦种撒落在院子里。
看着撒落一地的麦种,担心被父亲训斥,文现贵又急又慌。他赶忙将地上的麦种捡拾起来,装进新袋子里,可仍有零星的种子被留在了地上的缝隙里。
后来,文现贵跟随父亲在麦田里忙碌,渐渐遗忘了那些掉落在缝隙里的麦种。直到一场春雨后,他惊喜地发现,那些种子竟冒出了细小的麦芽。文现贵决定不再抱怨命运。他跟随父亲用心耕耘,希望每一粒种子都能在自己的精心呵护下,迎接阳光。
文小振听了父亲的讲述,决心留在部队。他又拨通了弟弟的电话。那天,兄弟俩立志一定要在部队干出个样子,相约来年报考军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入伍第三年,文小振因表现突出,再次被单位推荐参加军考。兄弟俩不负约定,考上了同一所院校。
两年时光,他们像麦苗一样积蓄营养努力生长,因成绩优异,双双获评“优秀学员”。
成为一束光照亮彼此
从军校毕业归队后,兄弟俩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哥哥文小振先后通过传输、程控、网络等专业的高级技能鉴定,打破多项比武纪录。弟弟文振明先后通过电源、光缆维护专业高级技能鉴定,创新研究的工作方法提升了光缆接续效率。随着单位调整改革,他们转隶到同一个连队。
工作之余,长跑一直是兄弟二人共同的爱好。今年元旦,他们一起跑了20.25公里,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前有一年,单位抽组人员成立攻关小组,对某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扩容。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数据信息,兄弟俩犯了难。一天下午,文小振拽起文振明换上体能服赶往操场。不知跑了多久,兄弟俩才停了下来。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流,一阵阵微风让他们感到神清气爽。
“痛快!”文振明说。两人相视一笑。再次回到岗位,兄弟俩调整心态,对照资料认真分析,最终高标准完成任务,得到上级高度认可。
去年3月,上级开展编组联训。兄弟俩分头为战友们讲解要点,晚上进行抽考复习。最终,连队在考核排名中名列前茅。
在连队“先锋足迹”荣誉墙上,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兄弟俩:当他们努力拼搏的时候,他们身上自带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