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重启对话 前景依旧黯淡
■李嘉伟
4月12日,美国与伊朗将就伊核问题在阿曼举行高层谈判。这场被国际社会喻为“聋子对话”的谈判,承载着各方对缓解地区冲突、避免军事对抗的期待,却也笼罩着美伊双方历史积怨与现实博弈的阴影。
美伊此次谈判,源于双方对局势失控的担忧。尽管特朗普政府屡次威胁伊朗“谈崩就炸”,但美国内反战声音高涨。此外,特朗普政府希冀通过谈判转移国内矛盾,营造“外交突破”的形象。自美国2018年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以来,伊朗遭受来自美西方多轮制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打击。伊朗国内的部分政治力量倾向于通过改善国际关系,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然而,美伊之间固有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此次谈判很可能变成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信任赤字难以消除。长期以来,美伊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近期,美国更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对伊加码施压。观察人士认为,美方在中东部署双航母打击群和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集结6架B-2轰炸机的举动,对伊朗核设施构成直接威胁。今年2月,美国对伊朗石油行业实施新一轮制裁,并通过所谓“防扩散安全倡议”联合盟友在马六甲海峡拦截伊朗油轮。
面对美国的威胁,伊朗军方强硬回应。近日,伊朗向外界展示新地下“导弹城”。公开信息显示,“导弹城”内部配备自动化的轨道运输系统,可在15分钟内完成导弹的起竖发射准备,且存储的“伊玛德”“城堡破坏者”“帕韦”等型号导弹,射程范围几乎覆盖以色列全境及美军中东基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表示,伊朗“随时准备应对任何战争”。
谈判目标严重错位。美国希望以军事威慑为筹码,迫使伊朗在核设施、弹道导弹以及“抵抗轴心”等问题上作出全面让步,甚至提出“完全拆除核设施”的要求。对此,伊朗强硬表态,拒绝“命令式谈判”,坚持以解除制裁为前提重启对话。对伊朗来说,弹道导弹等威慑力量是其对抗外部压力、用以自保的“护身符”,而对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权和地区什叶派武装的影响力,则是其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此外,美国单方面频繁“退群”的黑历史,也让伊朗对未来协议的持久性心存疑虑。
以色列等地区势力的干预可能使谈判横生枝节。4月7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在白宫会面,并口头表示支持美伊接触。但分析人士认为,这并不是以方希望看到的局面。
武力威胁、极限施压没有出路,展现政治诚意、参与对话协商才是正道。然而,美国要求“去核”与伊朗坚持“主权”根本对立,加上以色列的强硬立场,此次谈判更可能成为“冲突管理”而非“问题解决”的平台。若谈判破裂,中东局势可能变得更为紧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