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青藏线,增添一抹“蓝”
■严贵旺 孟 钊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写在前面
风雪千里青藏线,天路蜿蜒在高原。无论坐火车沿铁路进藏,还是开车走公路进藏,人们都能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壮美与神秘。
曾几何时,一首民歌如此唱道:“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进了鬼门关。”从青海格尔木的天路纪念塔,到西藏拉萨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1000余公里的路程中,记者见证高原的广袤磅礴、孤旷巍峨,更深知为了穿过这片覆盖着永久冻土层的土地,一代代建设者与自然斗争、与环境较量,用牺牲和奉献劈开绝壁、征服天险,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奋斗诗篇。
高原苦寒,战士血热。驻守天路的新时代官兵,接续弘扬着“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近年来,这支迷彩队伍中又增添了一抹“孔雀蓝”——他们与官兵携手并肩,数年如一日扎根战位,在雪域高原留下默默坚守的身影……
坚守时长:19年
主人公:西藏军区保障部某医院护士、文职人员毛卫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高原的冷总是格外漫长。虽早已入春,格尔木仍被刺骨的寒气笼罩着。
这晚,在西藏军区保障部某医院,轮到护士毛卫值夜班。她穿过营区来到急诊病房,抖落一身风雪,干净利索地换上护士服,把短发别在耳后。
这个南方姑娘个子娇小,说话温柔,走路却带风。“来高原19年了,咋也得有点‘老高原’味道!”毛卫自己也说不清,2006年,是什么促使她离开了工作3年的某急救中心,来到陌生的地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军营。
进藏时,毛卫走的是公路,没见到书上写的万丈盐桥、雪山冰川、瀚海日出,倒是体验了上百个发卡弯。“现在好了,机场投运了,交通更方便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更多温暖能够送到边疆的座座军营。”毛卫入职那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自此,毛卫在高原一隅,见证了西藏高速发展,见证了提速后的列车穿过唐古拉山抵达更远的藏区。
“有些事不需要理由,当你坚持了,热爱自然就形成了。”毛卫感受着温暖,也回馈着温暖。当她一次次与官兵接触,“使命”“信念”“奉献”等曾觉得抽象的词汇和概念,化为一个个真切具体的故事。
有一年,一名来格尔木驻训的边防战士因骨折入院治疗。刚办完住院手续,他就问毛卫什么时候能出院。“你有什么急事吗?”毛卫与战士聊天得知,再过两周部队有重要演训任务,他不想给连队拖后腿。医院没有同意战士提前出院的请求,他便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训练,希望身体尽快达到出院标准。毛卫劝他安心静养、不要着急,战士回答:“重回训练场,能早一天是一天。”敬佩感动之余,毛卫有些好奇:高原到底有什么魔力,能把一名战士淬炼得如此纯粹纯净、如此坚强坚定?
后来的10多年里,毛卫多次到一线部队巡诊、为高原群众义诊,渐渐明白,或许不是高原的魔力,而是军营的魅力,让边关军人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守。而自己,也正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毛卫纳编定岗为首批文职人员。制度更完善、保障更到位,毛卫的信心也更足了。为更好服务官兵,她自主学习考取了执业药师资格证、健康管理师证等,撰写读书笔记20余万字,并结合日常护理、巡诊看诊的经验,探索出高原外伤压迫包扎法等一系列高原实用护理经验和技术。
由于父母身体不适应高原环境,毛卫只能和爱人边工作边照顾女儿和1岁的儿子。“回老家多好,环境适宜,家里老人还能帮忙照顾孩子。”前不久,老家的朋友还这样劝说,毛卫用女儿最近正在学的一句诗词回应:此心安处是吾乡。她说,有军人的地方,百姓心安;为官兵服务,自己心安。
坚守时长:14年
主人公:某储供基地仓库保管员、文职人员陈鹏飞
被风雪雕琢成坚韧的样子
高原凌晨,冷空气中生出片片白雾。清点完最后一个仓库的装备器材,某储供基地仓库保管员、文职人员陈鹏飞锁好门,这才戴上帽子和防寒面罩安心返回。
从战士到文职人员,陈鹏飞在青藏线战斗了14年,在仓库保管员岗位坚守了14年,与物资打交道的日子重复了14年。在时光打磨下,在高原风雪中,坚硬的石头也会渐渐风化,但他对军营的热爱未曾消减,精神更加坚韧。
2011年,陈鹏飞刚调入担负保障任务的原驻藏部队某军械仓库时,心里一时拐不过弯来:“当兵怎么能远离战场?”但军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他压下内心的失落,认真对待、尽快熟悉各项业务。
一次重大演训任务前,他们接到通知,要在一周内验收和分发百余吨、数万件装备器材,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将直接影响参演部队行动。那几天,陈鹏飞和战友吃住在库房,开足马力逐件检查,优化分发流程,最终提前完成任务,为部队官兵争取到了宝贵的备战时间。那次,陈鹏飞意识到了保管员责任重大:“很多岗位看似不起眼,却也是作战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路,对西藏而言是血脉;守在青藏线,就好像守着一代代建设者、保卫者的精神血脉。在部队即将服役期满,陈鹏飞本打算退役回老家与家人团聚,但就在那一年,有关现役士兵转改文职人员的规定出台,给了他留在部队、坚守高原的机会。他还记得,此前有位战友退役时万般不舍,常念叨“只要能留下,干啥都行”。“我比他幸运多了。”立足新起点,陈鹏飞满怀感恩,继续服务战斗力建设、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更加笃定。
如何提升收发物资效率、降低时间成本,让官兵把更多精力用于练兵备战,是陈鹏飞重点思考的问题。由于申领物资程序较为严格复杂,陈鹏飞主动靠前解难,在仓库探索推行“预约+”服务模式,错峰安排领货时间,实现了业务收发“零等待”。
仓库所在地区山高路远,交通条件较差,官兵执行运输任务存在疲劳驾驶的风险。在单位支持下,陈鹏飞在仓库划出一块区域开设“暖心驿站”,让千里迢迢前来领取装备器材的车队官兵,能够在等候装载的间隙休息放松。按摩椅、书籍杂志、锻炼器材、军营唱吧……“暖心驿站”虽然不大,却给不少官兵带来了温暖和慰藉。
采访结束,夜色已深,望着陈鹏飞的背影,记者脑海浮现出采访期间遇到的一个个年轻战士,心中不由响起一首歌的曲调:“这里的尊严高昂着头,这里的深情没有尽头,这里的士兵把使命扛在肩头,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和深情的坚守,证明着属于军营的信念:海拔再高,也高不过忠诚奉献的意志;氧气再少,也稀释不了艰苦奋斗的决心。
坚守时长:六年
主人公: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军代室军代表、文职人员汪树勋
做一块守护天路的无名石
狂风肆虐、黄沙漫天,一批军列在青藏高原某车站整装待发。铁轨一侧,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军代室军代表、文职人员汪树勋躬下身子,检查着车辆装载情况。寒风呼啸,不停掀动他的大衣下摆。
尽管随车官兵已经检查过一次,但汪树勋总要自己多把几次关才放心。他紧了紧领口,逐一对车辆装备固定情况、停放位置进行复查。几小时后,军列鸣笛远去,汪树勋伫立道旁,敬礼送别。天空飘起雪花,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这抹“孔雀蓝”渐渐融入风雪之中。
前段时间,陆军某旅驻训转场,在高原某地进行铁路装载。现场执行任务的汪树勋发现,一辆履带式装备的停放位置有点偏离。当时,装备已经捆绑固定完成,重新拆卸调整比较麻烦,但汪树勋深知,看似只是一丁点差距,由于装备重心不居中,弯道上一侧力矩增大,可能产生位移甚至翻车,存在安全隐患。此去千里皆为冻土高原,人烟稀少、抢修困难,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不整改到位,军列不能出发!”最终,汪树勋上报情况,和官兵一起对装备进行重新定位、捆绑、固定,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岗位看似平凡,责任重若千钧。负责协调转运以来,汪树勋认真负责,落实规范要求不打半点折扣。一次重大演训任务前夕,汪树勋发现某部装载的运输车出现了篷布破损的情况。铁路运输时,篷布很可能在高速行进中因为几个破洞被强风撕裂,甚至被风吹动刮到接触网,引发线路安全问题,尤其是在高原风险更大。按要求整改后,车辆得以通行。
“做流动在军事投送大动脉中的一分子,为服务强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汪树勋述职报告中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实践指南。今年初,汪树勋合同期满,通过考核续签聘用合同。“是领导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度过了迷茫期、阵痛期。”原来,汪树勋刚入职时也曾有过思想波动,室领导不仅靠上来做思想工作,还一有机会就带汪树勋到任务现场,为他讲解铁路基础知识和运输规章制度,带他与高原驻训官兵聊家常、交朋友,在任务一线感受高原戍边官兵的艰苦与奉献。随着情感融入、能力提升,汪树勋渐渐适应了战位。
清晨,一列火车停靠在青藏高原某临时站台。“官兵在驻训外出时可以乘火车了!”由于地处高原、远离城市,官兵驻训期间出行采购、看病、休假不方便,且沿途路况较差,安全风险不小。汪树勋跟随军代室领导调研后,积极对接当地铁路部门,协调过路客运火车在高原驻训地设立临时停靠站台,每周开通两趟“拥军列车”。
“节约了路途时间,降低了安全风险,更好满足了官兵的外出需求。”陆军某旅机关干部李超的称赞,让汪树勋很有成就感。他表示,只要军事运输任务需要,自己甘愿做一块守护天路的无名石。
制图: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