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科学设计学员考核方案——
部队怎么训 学员怎么考
■陈一达 王淑伟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杨 帆
日前,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组织一场专业考核。面对考核组临机导调的“战机突发故障”等特情,学员张向欣虽完成了各项处置作业,但依然没能通过考核。
这场考核,与张向欣遇到同样情况的学员不在少数。大家普遍反映,按以往的考核标准,及格应该不成问题,但此次考核,评分标准依据的是该校新修订的专业考核方案,标准明显高于以往。不仅如此,考核组还临机设置多类紧贴实战要求的突发情况,从严检验评判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临机处置能力。
谈及考核方案的修订,该校领导回忆起学员赴部队参加实战化训练的往事。那场训练中,该校学员与一线机务官兵展开协同保障,却因实训实保经验不足、心理压力较大,暴露出维修操作不够精细、数据判读不够精准等问题。
任务结束后,该校领导组织教研团队,围绕这一典型事例展开深入研讨。大家分析感到,平时考核检验的只是岗位“准入标准”而非“胜任标准”,离“打赢”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该校领导决定,紧贴实战要求科学设计学员考核方案。
随后,该校组织教员骨干走访多家兄弟单位,学习借鉴思维理念、标准制定等方面经验;赴一线部队调研交流,精准掌握部队航空机务保障人才需求;邀请一线部队训练骨干来校,与教员一起研究梳理各专业考核要点。最终,他们按照“严格对标战场、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特情难度、严把关口要求”原则,修订完善了考核方案。
笔者翻开这套新修订的考核方案发现,战时机务保障、临机特情处置等考核内容的评判标准进一步细化。参与考核方案修订的一名教员介绍,他们不仅将一线部队常见的训练问题融入考核,还结合部队训练实际灵活设置平时考核场景。
“以实操课目为例。以往,学员只需在战机‘冷启动’状态下完成充填加挂等课目考核,便能拿到高分。”这名教员介绍,他们在部队调研时发现,战机着陆后发动机依然会持续运转,因此在机务保障的真实场景中,机务人员必须在发动机运转情况下完成油料加注、弹药挂载等作业。这对机务保障人员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
“部队怎么训,我们就怎么考。”针对学员考核标准与部队训练实际脱节的问题,该校机关广泛征求部队官兵和院校专家意见建议,在考核方案中增设“热保障”课目。“一‘冷’一‘热’,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保障环境、操作难度大不一样。”该校领导介绍,增设“热保障”课目后,他们积极通过案例讲解、模拟训练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操作技能,但考核中仍有不少学员无法顺利通过。
平时考核中暴露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为适应“热保障”课目训练要求,该校将日常“冷启动”课目与实装试车课目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在逼真战场环境中完成飞行前准备、飞行转场等实操实训。
新修订的考核方案实施后,学员们普遍反映,考核“失分点”明显增多。为帮助学员将考核“失分点”转换为“得分点”,该校系统分析学员平时考核成绩,统计出12类典型“失分案例”,组织学员逐项分析、总结经验并开展专项补差训练。
实践中,他们着眼部队实际,将战机维修新技术、新手段有机融入教学课堂、嵌入训练考核。同时,他们还通过剖析部队训练中的典型案例,引导教员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究一线保障难题,针对性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推动课堂进一步对接战场。
立起考核“指挥棒”,立准训练“风向标”。笔者旁听该校装备维护实训课,感受到浓浓的硝烟味:战机轰鸣声中,“热保障”课目训练紧张进行,不同机组、不同专业学员按照实战实训要求展开训练;战机抢修课目训练,理论考试刚结束,实操训练随即展开;航电系统故障排除训练,教员将一线部队保障案例设置成特情,实打实检验学员应急处置能力、机组协同能力……
采访期间,该校某专业航空机务保障训练以无预告方式展开,考核组临机设置考题,参考学员依次完成充填加挂、故障处置、快速出动等10余个考核课目。经考核组现场评分,学员成绩优秀率较前期明显提升。
短评
考核瞄准打赢“靶心”
■张 伟
习主席指出,院校同部队对接越精准,课堂同战场衔接越紧密,培养的人才越对路子。军事人才培养只有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精准对接一线部队战训实际,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岗位需求、制胜未来战场的打仗型人才。
聚焦战场育人才,考核是关键一环。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紧贴实战要求科学设计学员考核方案,紧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持续改进,推动教学实践更好地对接部队。这一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军队院校应始终瞄准打赢这个“靶心”,聚焦战场审视考核思路、方法和标准,把考核的标准卡严、流程设实、短板补齐,有效发挥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真正做到教为战、练为战。
人才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随着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武器装备迭代升级以及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军队院校应始终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培养更多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