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是注重协同配合的战斗团队。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需要上下同欲、锐意进取,牢固立起向战为战鲜明导向,以饱满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勇挑重担。
每一名文职人员都是服务备战打仗中的一个节点,理应凝聚“想在一起”的团结之心,激发“干在一起”的奋斗之力,紧贴使命任务锤炼保障打赢本领,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的加速度。本期,我们与大家分享两个文职人员团队履职尽责、积极作为的故事。
——编 者
这里的课堂连着沙场
——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某教研室文职人员团队为战育人纪实
■何嘉博 冯焕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肖力铭
微风拂动,春光正好。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某教研室教员、文职人员高立打开办公室荣誉柜,把某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证书,放在大学“名师杯”教学竞赛一等奖、个人三等功证书旁——前段时间,由她牵头组织的有关内燃机构造与维修的课程,与300余所高校推荐的近千个课程同台竞技,取得优异成绩。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教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高立所在的教研团队,成员是清一色“孔雀蓝”。走上讲台,他们是知识渊博的文职教员;踏入机房,他们是严谨干练的机械专家;穿上迷彩,他们是服务一线的创新人才。
旌旗猎猎,号角声声。该团队开展教研工作时突出“军味”、彰显“战味”,矢志为学员传立身之道、授胜战之技、解打赢之惑。
一次创新的探索
创新之花需要根植理论的沃土,以奋斗攻坚的汗水浇灌
采访时,记者留意到,由于长期与机械零件打交道,该教研室的教员们双手略显粗糙,身上有股淡淡的机油味。高立也是如此,已经习惯这种味道的她,还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钻到车底时,被机油味刺激得不停咳嗽。
“潜心研战教战,引导学员强化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打仗能力,才是军校教员最美的样子。”高立经常鼓励学员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创新思维研究解决部队的现实问题。
然而,创新之花需要根植理论的沃土,以奋斗攻坚的汗水浇灌。一次,为使学员更好理解增压器的密封原理,高立和几名教员合作制作出了可供拆解学习的模型。课上,学员围着模型认真研究、热烈讨论。“这样的学习直观高效、便于理解,如果能有更多模型就好了。”学员小赵的话,引发了高立的思考。
“受限于时间、精力、成本,模型难以量产,但可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配合实时讲解,供学员线上研究。”高立的想法得到了领导同事的支持认可。当时,慕课系统并不普及,创立一门线上课程难度较大——这不仅要求他们转变授课模式,还要调整知识点串联和课堂互动方式。
那段时间,教研团队按照不同逻辑一次次梳理知识点,找到更好搭建课程知识体系的方法。脚本拟制、课件制作、技术支持、人员分工……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破解了许多难题。
那年深冬,高立走进慕课录播室,映入眼帘的不是常用的黑板和熟悉的面孔,而是几台摄影机。她难掩激动,仿佛看到了未来开展教学的更广阔天地。一段不到10分钟的授课,她精益求精,反复录制了十几遍,直到满意为止。“慕课的传播力、影响力很广,我的授课不能有任何差错。”经团队反复打磨完善,这堂有关发动机维修的在线训练课程成功上线。它能够模拟真实的装备操作环境,便于学员学习装备操作与维修过程。
后来,教研室积极与一线部队对接,将最新的装备信息和技术引入课堂,还精心打造资源库,收集了140余个来自不同单位的机械故障案例,探索出任务牵引、虚实结合的进阶式创新教学模式。
付出终有回报。这门课程被评为陆军“金课”,获得不少学员好评。“装备保障是决战沙场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为学员架起连接战场与课堂的桥梁。”高立的话,也是该教研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一个迟来的冠军
部队训练的痛点堵点,就是军校教育的主攻点和发力点
当高立作为获奖团队代表,走上某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领奖台时,台下教研团队成员热烈鼓掌。掌声中既包含夺冠的喜悦,也洋溢着打了“翻身仗”的喜悦。
那年,高立团队主动请缨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备赛的100多个日夜里,团队成员反复论证创意思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每一个设计方案进行多次模拟测试和优化。但比赛现场,评审专家一针见血的提问,让大家措手不及——“成果如何解决部队训练的痛点堵点?”“模型是否适用于实战情况?”最终,高立团队无缘晋级。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没有找准方向的努力只能偏离目标。我们离打赢标准还有差距!”当晚,高立召集团队成员进行复盘总结,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改进建议。“部队训练的痛点堵点,就是军校教育的主攻点和发力点。”沉思良久,高立在笔记本扉页写下这句话。大家痛定思痛,决心破除路径依赖,争取下次参赛时打个“翻身仗”。
团队重整旗鼓,开启二次冲锋。报名某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后,他们走基层、到一线,广泛调研部队在装备保障方面的难题,采集基层官兵意见,深入掌握新装备性能,讨论研究后确定了参赛课程的主题。
比赛日期越来越近,几名文职人员发现部队在内燃机维修方面出现了新情况,便提出优化意见。是保持原状,还是重新设计?迫在眉睫的比赛日期,让大家一时举棋不定。
“改!课程设计要瞄准打赢靶向发力。”经过研究论证,团队成员一致决定重新设计课程思路。他们在一次次讨论中碰撞思想,在互评互动中激发灵感,不断将“靶场数据”转化为“教案养分”,进一步提高了研究项目的含战量。
“无论是之前的失利,还是这个迟来的冠军,实践反复告诫我们,院校与部队对接越精准,课堂与战场衔接越紧密,培养的人才就越对路子。”高立说,只有紧盯实战搞教学、面向部队谋创新,才能履行好新时代军校教员的使命任务。
一段暖心的护航
教员只能陪学员成长一阵子,所教的技能却能陪一辈子
“周教员,感谢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路相伴、为我护航。”这天授课结束,该教研室教员、文职人员周东收到毕业学员王睿潇发来的消息。
王睿潇毕业后被分配到某工兵部队任职,有时遇到一些装备保障难题会向周东请教。一次,王睿潇带领战士操作机械装备,发动机发出异响后突然停止运转。他切断电源,和大家排查故障原因,却始终没有确定。最终,操作训练只能推迟。
怀着愧疚之情,王睿潇拨通了周东的电话。“检查一下发动机的电磁阀……”详细了解情况后,周东帮他找到了解题思路。
“把所学知识转化为部队所需技能,才能加速嵌入作战链条。”周东的叮嘱,让王睿潇感到既温暖又振奋,工作训练更加刻苦。后来,王睿潇所在单位组织红蓝对抗训练,又发生了类似的情况。王睿潇带领战士准确定位故障问题,很快,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重新响起,训练得以顺利进行。事后,王睿潇再次对周东表达感谢,还分享了自己把军校所学知识传授给战友的经历,坚定表示会把装备保障当作一辈子追求的事业。
这些年,学员请教教员、教员帮带干部,成为该教研团队开展工作的常态。大家普遍感到,教员只能陪学员成长一阵子,所教的技能却能陪一辈子,对学员的教育既要“领进门”,更要“送一程”,让使命责任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一次,一名基层指挥员带着装备资料重回学校,向该教研团队求助。大家结合战损装备抢修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安排教学骨干前往该单位帮助工作。后来,他们还围绕相关课题展开专攻精研。
“在装备保障战场上,我们始终与学员并肩战斗。”放下电话,回顾那些曾经懵懂青涩、如今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学员,周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车轮滚滚 使命必达
——武警警官学院警卫勤务大队文职驾驶员群体素描
■姬一鸣 宋恒烨
武警警官学院警卫勤务大队汽车中队文职人员检查维修车辆。郑强 摄
“那年朱日和演习场上,新型装甲车引擎轰鸣,扬起漫天黄沙。如今,鼓角争鸣已经远去,但回声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4月下旬,武警警官学院警卫勤务大队汽车中队组织“安全驾驶大家谈”活动,驾驶员、文职人员何鑫与大家分享成长经历,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特种车辆驾驶技巧。
“带着荣誉来,更要创造新的荣誉。”何鑫介绍,在该中队,像他这样退役后加入“孔雀蓝”队伍的驾驶员还有几十名。他们的履历丰富,大多经历过重大任务的锤炼考验。
作为学院运输保障的重要力量,该中队承担物资运输、应急保障等任务,责任重大。每个工作日,何鑫都会一大早对车辆进行全面“体检”——哪怕对车辆和路线已经十分熟悉,他仍按照流程,仔细检查轮胎气压、管线等,没有丝毫马虎懈怠。
“筑牢安全防线需要每一名驾驶员忠诚履职,把该尽的职责尽到位、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把该抓的工作抓落地。”采访中,维修室不时传来金属零件碰撞的声音,那是文职人员蒋心手持扳手,正对故障车辆进行检修。
蒋心还记得,有一年隆冬时节,中队受领物资前送任务。凌晨接到命令后,他第一时间赶到车库检查,发现一辆运输车因低温启动困难。他二话不说钻进车底,拆卸检查蓄电池保温套、为油箱加温,在部队集结前完成车辆发动。
除了日常工作,运输保障训练也是驾驶员的必修课。他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军事交通信息,熟悉保障区域交通条件,强化行车路线图判读能力,还要加强复杂道路、特殊天候条件下驾驶和车辆常见故障诊断排除等技能训练,全面锤炼综合素质。
最大限度发挥装备效能、从严锤炼人员保障技能,才能更好适应战场变化,在突发情况时拉得出、顶得上。一次执行抗震救灾任务,驾驶员、文职人员朱相宇连续数日驾车长途机动,困了就用凉水洗脸或吃口辣椒提神,到达集结地点时双脚浮肿,双眼布满血丝。“那时候我只想着尽快完成任务,为救援争取时间。”说起这些,朱相宇眼神坚定。
采访结束,晨曦微露,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武警警官学院营区内响起熟悉的引擎轰鸣声——10余辆军车整齐列队,身着迷彩服、头顶“文”字帽徽的驾驶员整装待发,即将开始新一天的运输保障任务。
短评
教学准星对准务战靶心
■金雅兰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军校教员肩负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重任,培养出制胜未来战场的人才,这既是刻不容缓的时代召唤,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职责。
现代战争不断发展,练兵备战需求不断变化,尤其是军事院校改革调整后,校门对接营门、课堂直通战场的特点更加突出。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才能回答好军事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课题。文职教员要紧贴使命任务拓展、紧跟军事理论发展、紧盯武器装备更新,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及时把部队建设、作战训练、装备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要探索部队课题引领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将部队建设的现实需求、难点堵点转化为院校的研究课题、培训专题,促进学员靠前对接部队、熟悉战场、研练打仗;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作用,构建教战一致、学训一体的教学体系,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