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罗马附近的一个实验场,一台“钢铁猛兽”从泥泞中呼啸而过。这辆名为“山猫”的最新款步兵战车,正在接受意大利陆军的检验。
此前,意大利陆军在2025年国际装甲车辆会议上介绍了“陆军装甲作战系统”(A2CS)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采购16种型号共1050辆“山猫”步兵战车,取代即将退役的“达多”步兵战车,并计划在5年内组建一个全新的装甲旅。
为何意大利会在步兵战车上不惜重金?原因很简单,步兵战车能通过其装甲防护能力抵御轻武器火力,显著提升步兵战场生存率,并对敌军实施致命火力打击。此外,步兵战车的高机动性,也让复杂战场环境中的陆战力量如虎添翼。
“山猫”步兵战车最为亮眼的特征之一,便是其模块化、信息化设计。这也反映了当今步兵战车的发展趋势——模块化设计。从诞生至今,步兵战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模块化设计如何让传统步兵战车焕发生机?请看本期解读。
德国“山猫”步兵战车。资料图片
步兵战车模块化进阶之路
■李 伦 曾诗博 蒋亦真
诞生之初带有模块化基因
回首战场,步兵战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解决坦克速度远快于步兵行进速度、易被敌军孤立围歼的问题,步兵战车的前身——装甲运兵车应运而生。
装甲运兵车主要功能是运输和支援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同时,其高机动性能够帮助步兵快速抢占滩头阵地和内陆要地,组织高效反击,并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掩护。以诺曼底登陆为例,抢滩登陆时,美军LVT系列运兵车和英军“袋鼠”装甲运兵车减少了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极大降低了人员死亡率。
不过,当时的装甲运兵车仅仅被用来运输步兵,火力支援能力较弱,还称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步兵战车。
1964年,随着苏联给装甲运兵车配备了PKT机枪、低压滑膛炮等武器,世界上第一辆步兵战车BMP-1诞生。BMP-1的两栖能力使其能够快速穿越水域、沙漠等地形。借助搭载的73毫米低压炮和“马柳特卡”反坦克导弹,BMP-1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BMP-1的问世,让美国产生了危机感。他们开始加快改进、升级步兵战车。1981年,以AIFV步兵战车为基础改进的“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正式服役。
美苏分别围绕步兵战车不同功能展开改造的过程似乎表明,步兵战车自诞生之初,就带有模块化基因。
海湾战争前,美国陆军在“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炮塔和车体侧面加装了新型附加装甲,以提升其抵御穿甲弹和反坦克火箭弹的能力。同时,他们还在车体内部增加了凯夫拉内衬,用于抵挡穿透外部装甲的金属碎片,减少车内乘员的伤亡。此外,“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改进了火控系统,增设了新的弹道计算机和自动跟踪装置,并加装了安全激光测距仪和独立观瞄系统,从而具备了更加精确的打击能力。
在与伊拉克的战斗中,“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凭借其先进的热成像瞄准镜和火控系统,在夜间和沙尘暴的环境中精准识别并摧毁伊军坦克和装甲车,为美军以较低战损赢下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21世纪初期,随着技术发展,步兵战车的改造升级变得更加全面、立体。特别是各种信息化改造手段,让步兵战车更加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例如,瑞典的CV90步兵战车配备有360°全向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化通信设备,能够实时传输战场信息,增强车组成员的态势感知能力。阿富汗战争中,CV90凭借其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和强韧的作战能力,成为北约部队不可或缺的装甲力量。
逐步走向全平台重构设计
发展至今,现代步兵战车在火力打击、防护防御、机动灵活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随着战争形态的快速演变和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步兵战车在现代战场出现了种种“水土不服”的症状。模块化设计则让传统步兵战车重新焕发生机。
模块化设计就是通过标准化、可互换的功能模块,使步兵战车可以快速适应不同任务需求,简化维护升级过程并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动力系统。传统的内燃动力系统存在噪声大、热信号明显、续航能力不足等缺陷。如果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混合动力、纯电动或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起来,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长途奔袭时,步兵战车可以使用续航能力强的混合动力系统;在城市作战中,步兵战车则可以使用低噪音的电动系统。
德国“山猫”步兵战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车的动力模块采用了标准化接口设计,可以在野战条件下由经过训练的维修人员在数小时内完成更换,大大提高了战车的战场适应性。“山猫”步兵战车输出功率为1140马力,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相比之下,配备传统动力系统的日本89式步兵战车,无论是输出功率还是最大续航里程,都远不如“山猫”步兵战车。
武器平台。步兵战车在模块化集成火炮、导弹系统和非致命武器的同时,还能根据任务需求快速调整火力配置,从而大大增强了火力灵活性。例如,比利时科克里尔3000系列模块化炮塔,可以在同一底盘上更换不同口径的主炮和观瞄设备。这种灵活的设计,使其可以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中发挥最佳性能。
不仅如此,武器平台模块化还显著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勤保障所需的备件种类和数量。在战场上,步兵战车可以在不影响整体系统的情况下,快速更换受损模块,大大提高维修效率。
防护组件。提升步兵战车的防御能力,是发挥其战斗力的根本保证,而在当前提升这一能力,越来越依赖于防护组件的模块化。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采用复合装甲技术,将陶瓷、金属、复合材料混合使用,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来袭弹药的动能,从而减少车体和乘员受到的伤害。在北约联合演习中,“美洲狮”步兵战车多次成功抵御30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其出色的生存能力,使得“美洲狮”步兵战车受到多国陆军的青睐。
电子系统。电子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传统的电子系统一旦落后,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而模块化设计让电子系统可以通过更换模块实现快速升级,显著减低了维护成本。电子系统模块化是俄罗斯BMP-3步兵战车的设计亮点之一,在叙利亚战争中,BMP-3步兵战车依靠其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实现了空军和地面部队的高效协同,展示出模块化设计的强大优势。
当前的种种实例表明,步兵战车的模块化改造已从单纯更换武器装甲等,发展为涵盖动力、AI作战系统等方面的全平台重构设计,其战场适应能力正在不断加强,战场应用空间也随之得到拓展。
努力适应不同战场需求
不同国家军队、不同战场需要,驱使着步兵战车朝不同方向发展改进。
步兵战车的模块化,是为了满足多维的战场需要,同时,经历各种战场环境磨砺、改进后的各类步兵战车,也在军贸市场上赢得更多订单。由此,市场和战场互为表里,共同见证着步兵战车的不断更新换代。
在南美,反游击和禁毒的需求较大,当地市场期待高机动性与低维护成本的步兵战车。哥伦比亚因此大批采购巴西研发的VBTP-MR步兵战车,该战车机动性高,配备模块化装甲和遥控武器站,可搭载30mm机炮或反坦克导弹。性价比较高的俄罗斯BMP-3步兵战车,同样也受到南美地区多国的追捧。
在欧洲,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欧洲各国在步兵战车的研发改造中,更重视步兵战车的反无人机能力。比如欧洲各国大量采购的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和瑞典CV90步兵战车,除了能应对无人机,前者拥有可抵御RPG-7火箭筒的防护能力,并配备主动防御系统;后者的铰接式底盘使其能在北欧雪地进退自如,最新型号的AI目标识别系统也为其战斗力“加分”不少。
此外,欧洲步兵战车的模块化设计也倾向于提高网络战水平。其现有的多数现代化步兵战车都预留了接口,便于接入北约通用数据链。例如法国的VBCI步兵战车和英国的“阿贾克斯”步兵战车,均能接入Link 16数据链,以支持北约盟军协同作战。
在中东地区,环境以沙漠为主,沙尘多、昼夜温差大、气候炎热干燥。传统步兵战车的发动机极易被沙尘堵塞,从而影响电子设备散热,导致机械故障。高温环境也会导致发动机过热和乘员中暑。因此,中东地区国家更加青睐配备有加强型空气过滤器、高效冷却系统和耐高温材料的步兵战车。例如,配备有高效冷却系统和空调装置的南非“獾式”步兵战车,在中东地区的维和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步兵战车为出发点,模块化对未来战场的影响目前来看尚属于起步阶段。模块化设计不仅是工程学上的突破,更折射出军事思维从“静态装备”向“动态能力”的范式转变。当各国聚焦于动力、武器、防护与电子系统的模块化升级时,其本质是在重构战争机器的基因——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功能的无限组合,使步兵战车从单一作战工具进化为可编程的“战场积木”。
这种转变将彻底打破传统装备迭代的线性逻辑:战车不再因技术过时而被淘汰,而是通过模块更换实现能力的指数级跃迁。例如,德国“山猫”步兵战车的混合动力模块与瑞典CV90步兵战车的开放式电子架构,本质上构建了一个允许战车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中切换的底层框架。
更深层来看,模块化正在不知不觉间重塑战场。第一,消解了“通用与专用”的二元对立——通过模块组合,一辆战车既能以高机动性应对南美雨林游击战,亦可搭载反无人机系统适应欧洲平原的电磁对抗,体现出“一车多面”的战术弹性。第二,倒逼军事后勤体系从“备件仓库”转向“能力仓库”,备件种类减少但功能组合无限扩展,进而催生出“云后勤”等新型保障模式。
当然,技术红利同时也暗藏着风险。过度依赖模块化可能削弱装备的固有可靠性,标准化接口也许将成为敌方电子战的重点攻击目标,甚至可能会引发军事技术同质化危机。
未来,模块化的终极形态或将超越物理组件的范畴,向“认知域”延伸。当人工智能与模块化深度耦合,战车可自主分析战场环境并调用最优模块组合——例如在遭遇城市巷战时,自动切换防破片装甲与非致命武器,或遭遇沙尘天气自动启动抗沙尘冷却系统。回望步兵战车的发展史,模块化早已不是一项技术选项,而是军事体系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法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唯有“可重构”者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