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清风正气歌丨“理论山”中有作风宝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哲 之 责任编辑:杜圣智
2025-05-10 07:19:40

“理论山”中有作风宝藏

■哲 之

0a10a483920973716751e483508f486f.jpg

在延安黄土高坡的梁梁峁峁上,一排排敞开的窑洞,像一双双深邃的眼睛。

四壁黄土,一盏油灯。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裹着棉被,伏案疾书,炭火盆烤焦了棉鞋也浑然不觉。9个昼夜的沉思,写就旷世雄文《论持久战》。

这样的窑洞,在延安并不稀奇,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却是一个奇迹。

《毛泽东选集》4卷共收入文章159篇,包括《论持久战》在内的112篇都写于延安的窑洞里。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有一段记载,“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工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

自古心胜于兵、智胜于力。有洋房、有电灯、摆阔气的敌人哪里会想到,在遥远的延安、简陋的窑洞里,驻扎的并不是一支陈胜揭竿、刘邦斩蛇式的队伍。革命需要枪炮子弹、需要人马粮秣,更需要科学理论、创新理论的武装。

“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1940年3月,党中央把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定为“干部学习节”。大家在学习中战斗,在战斗中学习,“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延安出现了“吃小米饭、攻理论山”的热潮。

学习,成了当时宝塔山下、延河两岸最光荣的风尚。为什么要学习?延安时期的《学习》专刊特别指出:“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扬优良传统,改变不正之风,团结全党以便克服困难,迎接光明,把中国弄好。”

在延安整风的岁月里,理论学习与作风锻造始终水乳交融。1940年初秋,毛泽东从杨家岭徒步前往位于延河对岸兰家坪的马列学院作报告。半路上,他碰到了前来迎接的4名学院同志。“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毛泽东环顾了一下四周,幽默地说,“轿子呢?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看到4名同志惭愧地低下了头,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人,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就要和旧的制度决裂,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

秋风飒飒,延水潺潺。那天,毛泽东和4位同志走了一路、谈了一路,“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著名论断,就来自这一路的长谈。

“毛主席讲理论课,是从路上就开始了。”几十年后,当年曾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老同志回忆那段岁月,依然感慨地说,“马列学院毕业出来的同志今日回想起过去这段学习,感到永世难忘的还是共产党人的信念、修养这些根本性的观念。”

好的理论,是由好的思想、好的作风派生出来的。而在国民党那里,情况则正好相反。曾担任蒋介石侍从室参谋的唐纵认为,由于国民党军队缺乏凝聚力、没有灵魂,危机来临时自然四分五裂。“上级干部在追求权位,下级同志在追求生活。主义、政治、革命,都已忘却了,消失了!”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把郭沫若总结明末起义军失败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干部整风的必读文献,早早给全党同志敲响警钟。

这记警钟,长鸣不息,化作党中央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时,“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赶考”誓言;化作进城之后“住上了高楼大厦,不能忘记了延安的土窑洞”的谆谆告诫;化作新时代新征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强烈清醒。

“理论山”中有作风宝藏。理论武装,是为了攀上眺望胜利的桅杆,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是为了穿透战争迷雾,认清前进的方向;更是为了从根本上锻造革命政党、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今天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革命前辈那样,在攻新时代的“理论山”中及时打扫思想上、作风上的灰尘,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足功夫,真正让清风正气滋养灵魂、吹拂心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