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背水作战”的启示
■薛国斌 高凯
历史上,有两次“背水作战”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汉代名将韩信在井陉之战中,置军背水激发斗志,最终以少胜多成为兵家经典;另一个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徐晃不顾战场实际,生搬硬套背水战术,结果是高估了此策的万能,低估了对手的智谋,背水一战反成背水而败。
孙武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不确定性的王国”。战争是包含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社会现象,加之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战场上虽然有原则、规律等可借鉴遵循,但一个战役有一个战役的特点,一次战斗有一次战斗的特殊性,面对的对手、环境都不一样,制胜之策、作战之法也就各有不同。某一种战法,首创者是英雄和成功者,第二个机械抄用的人往往会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吞食失败的苦果。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实践中创新发展,不照搬他人,不拘泥定法,是我军战法的一大特色。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同志对日军骄横心态拿捏到位、对日军情况掌握精准,在七亘村重叠设伏,打破了“战胜不复”的用兵常规。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兵力空虚之时,抓住辽沈、淮海两大战役捷报频传、敌我态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有利态势,大摆“空城计”吓退来犯之敌。吴信泉同志在朝鲜战场上,凭借山地丘陵地形之利,借鉴关羽“水淹七军”之计,打开华川水库水闸,水袭美军陆战第1师,成功掩护上级和友邻行动。战争实践充分证明,前人的作战经验只是一种参考,指挥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把握住“变”的本质、“不变”的精髓,因敌、因时、因地加以创造运用,才能打赢制胜。
别人的脚印有经验、有智慧、有启迪,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行,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但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战法具有历史性,既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也将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不排除有些战法历久弥新,但这些战法内涵却应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流军队设计战争,二流军队应对战争,三流军队尾随战争。因此,只有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在继承的基础上,使战法焕发出新的特色,才能迎接未来战争的挑战。
毋庸置疑,行军打仗不存在“万能攻略”,战法创新更不可能有“全能模板”。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武器装备迭代加速,作战样式日新月异,我们借鉴前人战法需要活学活用,既看他人的来时路、也走自己的原创路。要以史为鉴,多研究经典战例,从中学习情况研判、指挥决策、摆兵布阵的优长,努力做到熟谙本质、推陈出新。要向今借智,结合现代战争发展趋势、聚焦军事斗争前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事求是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通过大抓军事训练,引导指挥员创新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方能真正掌握制胜先机。
借鉴昨天,是为了把握今天,制胜明天。“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是两次“背水作战”对我们最好的明鉴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