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的筑梦者
■李思远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卢沩宗
“在这个人人都在奋力奔跑的时代,我们既是‘追梦人’,也是‘筑梦者’……”在武警士官学校组织的一场文职人员分享会上,该校船艇指挥教研室主任常婷婷结合自己近10年的工作经历,与大家分享心得感悟。
常婷婷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从小在矿山伴着机器的轰鸣声长大。相继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硕毕业后,常婷婷从事过化工、风电、船舶等领域工作,年收入可观,但她始终感觉没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就感。
直到2015年底,在为部队排除某设备故障的过程中,常婷婷感受到军队对于技术人才的渴求,萌生了报国强军的想法。此时,恰逢军队院校招收文职人员,她毅然选择加入武警士官学校,成为一名文职教员。
然而,当职场精英走上军校讲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一进入学校,常婷婷就承担起船艇系基础课程《机械基础》的教学工作。“第一次上课,由于不熟悉部队,出了不少岔子,讲了很多外行话。”常婷婷说。
看着学员们求知的眼神,常婷婷认识到:要炼出好钢,必须先“提纯”自己。为强化教学能力,她白天跟课旁听,晚上加班备课,周末泡在图书馆学习充电;为熟悉部队情况,她主动申请去部队调研、代职锻炼,还主动请缨参加演习演训。经过不懈努力,她渐渐打通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之间的“梗阻”,成为课堂上的“问不倒”“一口清”。
“军校学员是明天的战斗员,他们的创造力关系着未来的战斗力。”常婷婷说。执教为战的过程中,她将培养呵护学员的研战热情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2023年全国大学生数媒科创竞赛,她组织起一支参赛队伍,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将某新型武器的仿真学习平台作为研究方向。备赛过程中,她指导队员找图纸、查资料、建模型,反复调整代码脚本、模拟测试效果,常常通宵鏖战,只为最大限度贴近实战环境。最终,他们的作品从700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全国一等奖,成果也在实战化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带着为战育人的信念,常婷婷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圈:针对实船培训风险大、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她主持推动内河船艇等级模拟训练系统的研发,大幅提升了实战化练兵效果;主讲《船艇操纵》课程,她从零起步学船艇指挥、操纵,自学网课300多课时,啃下十几本专业教材,用一年时间成为该课程的核心骨干;为了完成新装备的课题论证,她跑遍10余个基层单位,跨越2000多公里,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我愿在军校三尺讲台不断燃烧自己,淬火成钢,努力锻造出更多的强军工匠!”去年,常婷婷获评“武警部队优秀文职人员”,颁奖典礼上,她的发言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