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集团军某旅深化党史军史学习教育——
多维学史受洗礼 多域实践担使命
■朱轩正 石良玉 刘 扬
编者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党史军史蕴含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是激励广大官兵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每一次向党史军史的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点名、精神的整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83集团军某旅结合落实组织制度,积极开展深化党史军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深挖部队传统、活用驻地资源、对接训练实践3个维度,引导党员特别是干部从党史军史中汲取丰富营养,锤炼本领作风,在部队建设和战斗力提升上发挥重要作用。
第83集团军某旅某连在军史长廊前组织新入党党员宣誓仪式。张远昂摄
深挖军史富矿
聚力打造教育矩阵
“五一”前夕,第83集团军某旅“王老沟英雄连”在党团活动时间打造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沉浸式微党课。全新落成的连队荣誉室内,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血战王老沟”的战斗场景:硝烟弥漫的战场实景中,锈迹斑驳的军号、泛黄的家书信笺等物品在展柜里记录着岁月,三维成像的冲锋将士与现存红色展陈呼应共鸣。
“以前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今日目睹布满弹孔依然屹立不倒的党旗,我才懂得忠诚就镌刻在代代相传的基因里。”该连支委、一级上士刘新建感慨道。此次党课通过视觉表达与沉浸式讲述,让在场的党员骨于身临其境感受到先辈们的战斗历程,真切体会他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精神。
如今,这种沉浸式教育已成为该旅结合党史军史学习教育铸魂育人的一个有效抓手。
去年以来,旅党委遴选骨干组成专项小组,深入基层营连收集整理部队史料。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资料,联系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一些尘封已久的红色故事被挖掘出来。
运用这些宝贵资源,他们精心打造了由军史长廊、营连荣誉墙、班排“传家宝”构成的三级“红色矩阵”。
笔者走进旅史馆,在采用声光电融合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历史长廊中,陈列着抗日战争时的染血党旗、辽沈战役中的功臣爆破筒等百余件展品,通过全息投影重现关键战斗场景,让官兵在数字沙盘前“亲历”部队铁血征程。
营连荣誉墙则以战旗列阵为设计理念,每个营连都有专属展区,展示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荣誉勋章、立功证书和战旗复制品。“神府红军营”一名党委成员说,如今营队每逢党员入党、干部履新,都会在此举行宣誓仪式。
最富基层特色的,是班排“传家宝”体系。笔者来到某连战斗英雄关崇贵生前所在班,军号、战斗日记等“传家宝”静静陈列在玻璃展柜内。该班班长说,执行重大任务前,他会带领大家参观“传家宝”,讲述“传家宝”背后的故事。上个月刚被组织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战士牛亦龙,轻抚先辈用过的军用水壶,有感而发:“壶身的弹痕,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关崇贵孤身阻敌的壮举,每次触摸,都能感受到血脉的涌动。”
“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档案。”该旅领导介绍,融入日常、化为经常的党史军史学习教育,让每个战位都成为精神传承的端口,让每名党员都能感受到光荣历史的温度,都能看到自己的奋进方向。
活用红色地标
现地感悟英雄精神
该旅驻地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旅党委组织力量绘制了“红色教育资源图谱”,详细标注各个红色地标和纪念场馆的位置和特色,并主动与多处纪念馆协调建立共建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桐柏山深处,漫山杜鹃似火。一次党日活动中,该旅组织10多名预备党员,踏上了重走“中原突围”路线的征程。山路崎岖,荆棘丛生,沿着先辈们战斗过的足迹前行,十多公里的路程,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路上,预备党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当年突围的艰难。到达当年一处指挥所旧址时,某连预备党员贾宝祥深有感触:“踏着先辈的脚印,才明白‘突围’不仅是战术动作,更是对自我的‘突围’。先辈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勇往直前,我们更没有理由在困难面前低头。”
近年来,该旅各级党组织注重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搭建实践课堂,在一次次现地教育中锤炼党员作风,强化使命担当。
不久前,某营在一次党日活动中,组织党员骨干来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泛黄的照片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身姿,斑驳的武器残留着当年战斗的硝烟,简陋的生活用品诉说着革命岁月的艰辛。在讲解员深情讲述下,大家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岁月。
活动中,该营还邀请几位老前辈来到现场,讲述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那时条件极为艰苦,缺衣少食,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一心只想把敌人赶出去。”一位老英雄回忆说,“就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我们最终战胜了敌人……”
感人肺腑的话语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心灵。穿越历史的烽烟,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党员的血脉中赓续传承。交流讨论中,党员骨干踊跃分享入伍以来的难忘经历,表达扎根军营、建功立业的决心。某连党员、一级上士张建说:“看到这些,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为了信仰而奋斗。”
紧贴实战需求
沙场淬炼血性胆气
旅机关几名干部牵头成立战史研究小组,系统梳理晋中战役等经典战例,从史料中提取山地穿插、夜战近战等传统战法,形成《经典战法应用指南》;作训科每月组织一次“战例复盘会”,结合身边案例和经典战例,研究探讨先进装备的战法创新……
该旅坚持将战史研究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各级党组织将战史研究嵌入练兵备战链条,并注重在练兵备战中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合成营在“三路钳形穿插”训练中成立党员突击队,由12名党员骨干担任穿插分队指挥员,带头完成无人机协同标定、电子干扰环境下方位判定等难点课目;作战支援营在“战法训法对抗日”设置党员先锋岗,班排长带领战友在“染毒”地段、雷场通路等危难险重环节摔打锤炼。
笔者在该旅采访了解到,各营连普遍开展“党课到战位”活动,在训练间隙灵活组织三五分钟、三五个人的“战地微党课”,及时加油鼓劲、研究解难,有效激励党员骨干赓续红色基因,奋勇冲锋在前。
那一次,某合成营突击群在实兵对抗训练一次战斗中遭遇“敌”密集炮火打击,“伤亡”过半,局势十分危急。关键时刻,身在“战场”的党员骨干们冷静应对,及时鼓舞士气,成立党员突击队,带领大家继续战斗。他们运用穿插战术,灵活机动突破“敌”重重封锁,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复盘会上,该营营长在总结时说,这次战法运用,正是借鉴了我军某次经典战例,让传统战法在练兵场上焕发了新的活力。
赓续优良传统,激励精武斗志。今年以来,该旅结合党史军史学习教育开展“学习战史、战例、战将、战斗英雄”活动,积极推进战法训法研究创新,圆满完成了对抗演练等多项任务。活动中,广大党员骨干对照革命先辈事迹进行反思,纷纷表示要从烽火硝烟中找精神动力、从对比反思中找整改靶标,为提升战斗力贡献更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