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相交 天涯比邻
——非洲中青年军官代表团来华访问侧记
■李明富 解放军报记者 孙琦
代表团成员观看中方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李明富 摄
近日,由40多个非洲国家近百名军官组成的非洲中青年军官代表团受邀来华访问。代表团成员赴北京、长沙、韶山、广州等地参观访问,共叙中非传统友谊、共话未来交往新篇。大家深深感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非真诚友好的兄弟情谊不会改变,这是中非友好关系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
中非友好穿越时空
中非之间的真挚友情,不是一天发展起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中国人常讲,50多年前,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非洲朋友不忘,60多位中国员工为修建坦赞铁路长眠非洲大地……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说起坦赞铁路,代表团中有两位成员激动不已。他们是来自赞比亚的马坎达和来自坦桑尼亚的玛姆伊库卡。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时,马坎达一眼就认出毛主席同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交谈的照片。1974年,毛主席会见卡翁达,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宣告中国与赞比亚坚定地站在一起。马坎达了解一些这段历史,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支援赞比亚打破殖民主义封锁,中国帮助赞比亚修建大量基础设施,象征中非友好的坦赞铁路就是最好的见证。”
巧合的是,玛姆伊库卡的父亲就是坦赞铁路修建者之一,与许多中国援建工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玛姆伊库卡介绍,父亲曾到中国留学,并且鼓励他一定来中国看看。此行,玛姆伊库卡特意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回去跟父亲分享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
朋友越走越亲
“来到中国,感觉像回家一样!”来自冈比亚的贾巨一口流利的中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贾巨说,自己曾在中国河海大学留学,后来也曾赴其他国家学习交流,但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在中国各个城市参观旅游,他觉得很放松、很有安全感,即使遇到困难,热情好客的中国人也会随时提供帮助。
汉语已经成为中非加强交流合作的桥梁。因为会讲中文,贾巨在冈比亚交了很多中国朋友,时常“客串”翻译。此次代表团来访,因为语言特长且了解中国文化,贾巨作为中青年军官代表被选派过来。
活动期间,国防科技大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给贾巨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在磁悬浮、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等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人震撼。”贾巨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来中国学习深造。
代表团中,马里军官柯麦多和谢迈高曾在陆军工程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场景,他们至今难忘。柯麦多说,疫情暴发时,家人很担心,他在通话时详细介绍中国抗击疫情的举措,请他们放心。
此次来访,让谢迈高对中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他说,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因此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中国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秘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4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郑重承诺未来3年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
据了解,此次非洲中青年军官代表团访华活动,旨在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深化中国与非洲国家军队传统友谊。代表团成员普遍认为,中青年军官是未来军队的领导者,中非中青年军官以更加开放姿态加强交流合作,有助于培养更多现代军事人才。
中非在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涉及各个领域。从“鲁班工坊”到孔子学院,从派遣农业专家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到开展卫星遥感、月球和深空探测合作等……赞比亚军官马坎达感慨地说,中国真诚地与非洲分享技术和经验,实实在在帮助非洲培养各类人才,赢得非洲国家的普遍赞赏。
(解放军报广州5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