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集团军某旅继承先烈遗志始终保持冲锋姿态——
“树要常青,根不能断”
■欧阳礼 刘扬 解放军报记者 朱柏妍
初夏,一场对抗训练在硝烟中拉开帷幕。第83集团军某旅作为红方主力,在陌生地域与蓝方展开全要素对抗。
“前方进攻路线受阻!”就在发起进攻的关键时刻,承担主攻任务的合成一营接连遇到难题——连日暴雨致使任务区遍布泥沼,重型履带式步战车行进艰难;蓝方趁此机会在几处关键隘口布设雷场,将进攻路线彻底封死。
危急时刻,装步一连班长李啸博率先跳下战车,带着数十名步兵载员匍匐抵近雷场,用器材探地,捡树枝做标记,开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安全通道。
为了胜利,勇往直前。这个旅的前身,正是曾在抗日战争时期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杨靖宇支队。
80多年前,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东北山林,这支部队曾在“无房可住、无衣可穿、无粮可吃”的绝境中与日寇周旋数年。他们住着冰封的狗熊洞、啃着雪被下的枯草树皮,一直坚守至反法西斯的胜利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
该旅旅史馆前,矗立着一尊4米多高的铜像。杨靖宇将军右手扶枪、左手握住望远镜,威严而坚定地注视着远方。
去年建旅纪念日,旅队收到来自杨靖宇将军后人的亲笔信,随信附赠一张老照片,上面是杨靖宇殉国地旁一棵名为“常青树”的苍松。照片背面,殷殷嘱托力透纸背——“树要常青,根不能断”。
英雄的故事、传承的英名、不朽的精神,时时提醒着这支部队的官兵保持冲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该旅前身部队接到救灾命令,连夜奔赴震中。落石将前进道路堵死,数十名官兵手握破碎锤和切割机,硬生生在塌方的山体上方凿出一条3米宽的“生命缝隙”。
2017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旅队从传统装甲部队转型为多兵种协同的合成旅。面对“装备操作不精通,维修人才匮乏,合成战术配合生疏”的困境,这支部队再次迎难而上——
二级军士长谢元文主动请缨担负新型坦克试训任务,带领骨干昼夜钻研装备操作,仅用3个月就完成全旅坦克装备的调试。
面对装备维修等课题,二级军士长路飞博辗转联系院校专家,利用废旧零件自制维修工具,手绘的火炮分解图被赞“比原厂更实用”。
面对合成难的问题,旅党委打破兵种界限,组织“盲盒式”对抗——模拟实战环境让各兵种随机组合。官兵们战术配合愈发娴熟,旅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2019年,该旅赴朱日和开展跨区演习,恰逢一场暴风雪。在极寒中,某型指挥车显示屏结霜、液压油凝固。
二级军士长路飞博带着攻坚班冲进风雪,用棉被包裹水箱,靠手摇泵恢复液压压力,终于让指挥车“起死回生”。全旅各要素紧随其上、密切协同,顺利完成演习任务。当年,他们被上级表彰为“强军兴训先锋旅”。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这首由杨靖宇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至今仍在官兵间代代传扬。
85年前,杨靖宇在生命最后孤身面对近200名敌人,仍坚持反击,留下了“我将抵抗到底”的慷慨誓言。
85年后,他的传人传颂着他的事迹,继承着他的遗志——保持冲锋,迎接新的胜利。
近年来,该旅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积极探索智能化、无人化作战背景下的军事训练转型路径。今年初,他们召开一场基层科技创新工作会,来自基层的数十名技术骨干分享了自己的装备革新设想。
“一切为了未来战场上的胜利。”该旅领导告诉记者,如今,旅里的技术革新工作室深夜经常灯火通明,集智攻关的研讨会上官兵们争着发言。近年来,该旅官兵攻克了数十项革新难题,多项成果获集团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