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处在作战能力生成的最末端,基层官兵对训练、保障、装备等瓶颈问题最有发言权。大力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激发官兵创新热情,是破解训练难题、助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举措。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近年来,第79集团军某旅致力于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多项装备技术革新成果应用于演训一线。让我们走进该旅,听听官兵们对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的看法,以及有哪些建议和期冀。
“创客小组”骨干为战友讲解革新器材使用方法。王卓 摄
让基层“创客”多起来
如何挖掘官兵创新潜力
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上等兵郭宸志:刚开始参加群众性创新活动时,我觉得自己军衔低、经验少,经常“自我设限”,有项目不敢申请,讨论会很少发言。后来,班长得知我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编程专业,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让我负责3D建模和数据分析等工作,我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
如今的年轻战友,大多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好机会和舞台,敢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专业特长积极参加创新攻关,为单位建设贡献“新”力量。
中士陈浩:创新不分军龄学历,只要有能力、想创新,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入伍前,我只有高中学历。得知旅队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后,我担心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以为就算参加了也出不了成绩,没有第一时间报名。
一次研讨会上,我提出的一个训练难题,成为那次创新研讨的主要攻关方向。此后,我信心倍增,一有时间就翻书学习,主动申请参加培训。如今,我研发的多功能维修工具已在旅队推广使用。
研发过程中,我还发现,仅有“灵感”远远不够。就像一位班长说的那样,“理论跟不上,革新就像没根的树,站不稳”,必须不断钻研专业理论,持续不断学习,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明创造。
当前,各单位都十分重视基层创新,我们要乘着这股东风,规划好成长路线,主动提升个人能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政治教导员李海涛:“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技术革新并非遥不可及,普通一兵也能有所作为。基层官兵身处练兵备战第一线,哪里需要创新、哪里能够创新、哪里该怎样创新,他们掌握着第一手资料。
随着时代发展,兵员素质、学历水平等都有大幅提升,官兵普遍知识面宽、思想活跃,并且乐于发表意见建议,具备创新的先天条件和优势。作为带兵人,我们要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引导他们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主动谋创研创,营造支持创新、敢于创新的内部环境,鼓励官兵在创新路上各尽所能、各展其长,最大限度挖掘官兵的创新潜力,让创新氛围在军营蔚然成风,为备战打仗提供澎湃势能。
“创客小组”成员给装备安装革新器材。 王卓 摄
“创客小组”成员交流革新技术理论。李东雪 摄
“创客小组”成员检验革新器材效能。李东雪 摄
如何为“创客”加油鼓劲
鼓励“翻跟头”,允许“跌跟头”
三级军士长谢晓鹏:我从事维修专业十几年,以往在训练中发现过一些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矛盾问题,也萌生过搞一些小革新的想法。然而,由于当时对想法可不可行没有把握,就没有提出来。
有人说,创新是“寂寞的长跑”,也是“冒险的攀登”,容易让官兵畏首畏尾。当时,身边不少战友和我一样,有想法有思路,但不知如何“往前走”,导致很多想法“搁浅”。旅队组织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后,机关出台了很多政策,为基层“创客”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定期召集基层连队的专业大拿、技术骨干研讨创新思路,及时论证反馈,确保好想法能够落地见效。
一次研讨会上,我提出了“牵引车自动拖挂装置”的设计构想。会后,旅队第一时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论证,认为研发该项目贴合部队实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1个月后,项目资金获批,两名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士兵成为我的助手,创新研发得以加速推进。
连长刘富强:不可否认,基层官兵的建议和思路,很多是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是一时一地的而不是着眼全局的,他们有时还会面临无平台、无资源的困境。比如,我所在连队的一名上等兵,曾提出优化桥梁装备操作盒的设想,却因缺乏资金、设备和测试场地而放弃。后来,营里成立了“创客小组”,设备配备齐全,并开设“创新夜校”,邀请院校教员共同研究创新思路。此外,连队还设立了“即时奖励”机制,为取得创新成果的战士颁发“创新之星”证书,积极帮助申报专利。如今,连队已有3项成果获旅级推广,不少官兵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
机关科长闫绍刚:旅里最初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时,大部分官兵存在瞻前顾后的思想。我们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官兵担心旅队支持力度不够,五分之一的官兵担心创新不成弄巧成拙,还有一些官兵认为普通一兵弄不出什么名堂来。
过去,许多创新好点子“夭折”,不是因为官兵缺乏智慧,而是机制不够健全,比如审批流程过长、资源调配滞后等。为此,各级机关要多到一线倾听官兵呼声,树立为敢于创新的官兵兜底打气的鲜明导向,当好官兵创新创造的坚强后盾,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将革新成果与立功受奖、评优评先挂钩,建立开放包容的容错机制,既鼓励官兵大胆“翻跟头”,又允许官兵“跌跟头”,让基层“创客”最大限度地保持创新动力活力。
如何让“好点子”结出“金果子”
创新的“准星”,瞄准打赢的“靶心”
下士苟德兴:基层创新创造的关键,不在于科技含量有多高,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刚开始参加群众性创新活动时,我总想着借这个机会,研究一些“高大上”的项目,不屑于日常训练所需的小发明、小革新。一段时间过后,因为选题难度较大,我没有研究出成果,白白浪费了时间和资源。“创客小组”组长告诉我:“技术革新不分大小,只要能提高战斗力,就是好点子。”后来,我紧盯训练中的一些小问题,研究出不少管用实用的小发明。
我认为,作为基层“创客”,要先“低头看路”,步子稳了再“抬头看天”。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紧贴战位开展小革新,就能结出有助于战斗力提升的创新成果。
二级军士长戎朋光:我从事装备技术革新近10年,见证了许多“好点子”结出“金果子”。作为旅队群众性创新活动的牵头人,我发现,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容易陷入“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比如一味追求技术性,却忽视实用性、可行性。为此,我认为基层单位应当建立相关的装备技术革新“战斗力评估标准”,所有项目立项前需回答3个问题:解决了什么难点?能提升多少效率?是否符合实战标准?创新成果推出后第一时间投入实践检验,同时收集官兵意见进一步改进完善,切实与战斗力提升无缝衔接。
营长汤忠德:基层官兵作为创新主体,聚焦练兵备战是核心要求,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效果一定要求真务实。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之初,部分官兵看到旅队出台政策支持,创新成果与表彰奖励挂钩,一心只想着获奖,花了不少心思,结果却不如人意。
基层创新的准星,必须瞄准打赢“靶心”,不能搞不符合实际、不紧贴实战的“花架子”和“假把式”。针对这类问题,我认为应当建立调研论证、立项科研、实战检验联动机制,鼓励官兵深入训练场查摆问题,从训练总结会中提取共性难题,让创新成果与备战打仗精准对接。同时,完善优化课题提报、评审验收、成果培育、组织推广等方面制度机制,推动革新成果转化应用。
(杨加木、杨至武、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王立军整理)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