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前哨的“白衣卫士”
■解放军报记者 袁丽萍
以患者身份认识俸勇记的——上岛那天,带着寒意的海风不算大,却将在海上颠簸了5个多小时的我吹得头疼欲裂。我们刚爬上山,到达那座小小的雷达站,还没来得及采访,卫生员就先带着止疼药来巡诊了。
他皮肤黝黑,眼睛闪亮,西南口音还略带东北味儿:“我一听就知道是海风吹着了,没事儿,吃了药就好使。”
旁边的指导员张宸笑着介绍:“相信他,这可是我们海岛的‘神医’。”
这一下引起了我的采访兴趣。
唐建平 绘
俸勇记,二级上士,云南临沧傣族小伙儿,入伍时坐了5天5夜的火车,跨越几千公里,才来到北部战区空军“红色前哨雷达站”。在这个远离大陆的小海岛上,他一扎就是10年。
“到体系医院6个小时,到县医院3个小时,遇到恶劣天气船只停航……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条件。”第二天,在雷达站卫生室,俸勇记打开了话匣子:“我平时想的最多的,一是遇到紧急病情怎么办,二是如何让战友少生病。”
谁都不想遇到紧急病情,但这种情况终究难以避免。
“俸班长,新兵小赵肚子疼得厉害,而且他疼了3天才告诉我!”那年7月,阵地值班班长着急忙慌找到俸勇记。值班班长说的话让俸勇记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肚子疼了这么长时间,忍不了才说,可能有麻烦。俸勇记立即为小赵进行检查,初步判断是急性阑尾炎,须尽快处置。向指导员报告后,他带着小赵来到山下镇医院就诊,医生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建议立即出岛到体系医院进行手术。
还好那天天气不错,2个小时后就有一班船。船正常出发了,刚过1个小时,小赵对俸勇记说:“班长,我好像不疼了。”
俸勇记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按照他的经验判断,小赵很可能是阑尾穿孔了,阑尾的脓液有可能已经扩散到腹腔……
到体系医院还得4个多小时。俸勇记逼着自己冷静下来,立马作出决定:距离此处1个小时船程的某座大岛上有家县医院,去那边紧急治疗。
他立即联系医院准备手术等相关事宜,并逐级汇报情况。到达时,医院救护车早已等在码头。俸勇记向医生介绍了病情,建议边检查边手术;医生采纳了他的意见,手术很顺利。
“情况其实很危急,但我不能慌,不能让小赵害怕。”时隔多年,俸勇记仍然记着当时的情景。他也一直记着医生走出手术室时说的话:“腹部已经积满脓水,再晚一些就会危及生命,万幸你们送得及时!”
危急时刻救战友,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俸勇记却说:“我来不及品味成就感,先感受到的是危机感,是本领恐慌。”在陆地还有医院作为后盾,在海岛上遇到急病,靠的就是卫生员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够及时妥当处置。这个道理,他从上海岛的那天起就深知。
“我觉得这个海岛的卫生员岗位,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俸勇记洒脱又自信地说:“我熟悉这座岛的气候、植被、动物,熟悉雷达站的工作情况,对大家容易患的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都做了针对性研究。比如,大家一感冒,是风热、风寒还是训练后出汗受凉、病毒感染,我都能很快判断。”
这间不大的卫生室里,一边是药柜,另一边则放着理疗灯、按摩床。
“我外公是中医,我从小跟着他上山采药。学习推拿是我自己的兴趣,也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俸勇记说。
新兵下连时,俸勇记听说旅卫生队有个老军医会推拿,就主动拜师学习。上海岛后,他的推拿技术起了作用——雷达兵值班久坐,经常腰酸背痛,请他按上几下,往往就能缓解很多。
他很感激那位老军医,不仅教他技术,还教他道理。老军医对他说:“你干了这个工作就不能有利己思想;而且你不能只当个卫生员,只要能做的就要去学。”在俸勇记的理解中,师傅是在告诉他“要以连为家,多做好事”。
带着“以连为家”的理念,俸勇记登了岛,还成了全旅最会做饭的卫生员——他在干好卫生员工作之余,经常到炊事班帮厨。
“我做菜好吃又健康,很受大家欢迎。”俸勇记骄傲地说。夏天海岛湿热,官兵训练出汗多,他会有意多做辣椒、南瓜等能除湿的菜,还时不时煮上一锅银耳羹;入秋燥热,他会做几道苦瓜菜;换季容易感冒,他还会煮板蓝根水……俸勇记因此又多了个外号:海岛保健医。
如今,俸勇记已经将这座跟老家环境迥异的小岛当作“第二故乡”。想家的时候,他会爬上山,采采家乡不太常见的婆婆丁、灰灰菜。当登上山顶,眺望那片无边无际的蔚蓝海洋,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很有价值——他是特殊的“白衣卫士”,正在祖国前哨忠诚守护着战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