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过硬技能 装备状态满格
——3个基层单位依法提升官兵装备维护保养能力水平的实践
写在前面
管装就是管战斗力,保装就是保打赢。新修订的《内务条令》明确,军队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装备管理法规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装备良好技术状况。同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爱装管装教育,使官兵增强爱护装备的意识,掌握装备使用、保管、维护、检查的方法。落实装备维护保养各项工作,重点在人。各单位要依据法规要求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官兵依法依规开展维护保养的能力水平,通过精细维护,让武器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保障任务完成,助力战斗力提升。
第83集团军某旅开展装备换季保养工作。季 鹏摄
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人员认真检查战机。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卓灵鹏摄
现象① 维保虽然认真仍有环节出现疏漏
组织专业培训 强化能力素质
■庞斯年 马松波
“车辆长时间使用后,储气罐中水分增多,若不及时清理,容易造成罐体生锈,缩短使用寿命……”近日,海军某旅组织装备换季保养。开展工作前,某连驾驶骨干小刘为战友认真讲解保养要点并示范正确的操作规程。随后,驾驶员们按照分组有序展开作业,大家普遍操作熟练、动作规范。经过精心维护,十余台车辆的技战术性能恢复至最佳状态。
相关法规明确,装备操作人员应当熟练掌握配发或者分管装备的技术性能,会操作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会排除一般故障。“装备操作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装备保养质效。”小刘介绍说,本次装备换季保养前,装备管理科组织驾驶员、军械员、通信员等装备操作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让一些刚走上装备操作管理岗位的官兵更加了解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熟练掌握必备的装备维护保养技能。
对此,旅装备管理科何助理员感触很深。此前有次到基层检查工作,他在某连接连发现润滑脂加注不到位、刹车片磨损程度高未更换、电瓶亏电等问题。了解得知,该连个别新驾驶员对保养内容和要求不够熟悉,业务能力较弱,在参与装备保养过程中虽然态度认真,但仍有环节出现疏漏。而连队组织开展工作的干部因缺乏专业保养知识,在保养结束后只检查了装备表面的清洁程度,对于复杂的零部件保养没有起到应有的督促把关作用。
检查结束后,何助理员感到,基层装备种类较多,加之操作人员更换较频,导致装备保养技术骨干少、装备操作人员维修保养能力不足等问题出现。
了解情况后,旅党委高度重视,决定加大对基层装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旅队要求装备管理科遴选技术骨干组成教练员队伍,定期对全旅装备操作人员进行集中授课辅导,严格按照各个装备的性能参数、保养规范等内容进行授课。在阶段性学习后及时开展理论和实践考核,充分检验培训成果,推动形成由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的闭环。在以老带新、结对帮带过程中,技术骨干深入一线,现场演示操作流程,针对问题答疑解惑,保证每一名参与装备保养的官兵都能得到技术指导。同时,进一步完善装备维护保养规范,合理安排维护保养时间,按照先技术培训后实践操作的流程,让参与装备保养的官兵学习掌握保养方法。
技能培训落到实处,装备保养取得成效。在最近一次装备保养检查中,各单位没有再出现保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精细的维护保养让装备恢复满格状态,有力保障了部队安全高效向驻训地机动。
现象② 难题复杂多样仅靠基层难以解决
结合专家指导 助力队伍建设
■姚欣彤 杜熙谋
前不久,中部战区陆军某旅组织开展装备保养工作。装备维修科马助理员逐条梳理基层上报的装备保养难题,对“侧减速器的故障需要支援保障”“发动机异响问题急需解决”等情况拉单列项,积极联系相关厂家请求技术支援,保证了装备保养工作顺利进行。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相关法规要求我们,在组织指导部队开展装备巡检巡修、器材保障等工作时,向上协调装备工厂维护力量开展技术支援服务。我们要依法利用好外部资源,搞好准备和配合工作,借外请专家指导的时机,培养技术骨干,解决现实难题。”此前,旅领导在换季保养准备会上这样强调。
该旅装备种类多、技术问题复杂,一些装备面临的难题,仅靠基层力量难以解决。过去,由于对专家资源利用不充分,有些专家的现场指导没能有效转化为官兵技术上的进步和整体保养水平的提升,导致同一故障在不同连队反复出现。
为解决此类难题,该旅抓住时机开展精准技术指导,在每次保养前梳理技术问题,由机关业务科室汇总,然后邀请相关厂家进行指导,针对共性问题组织示范观摩,确保同类问题一次性解决。同时,组织技术经验交流,邀请装备技术专家帮助技术骨干提升保养专业水平,确保疑难杂症“手到病除”。
前期,某连一辆坦克无法启动,该连底盘技师及多名技术骨干反复检查,始终没有找到症结所在。这时,厂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的专家进行检测后发现,是传感器出现了故障。“除了常见的油路、气路问题,各类传感器出现故障也会导致车辆无法启动……”之后,他们结合此类故障开展现场分享会,详细讲授发动机无法启动的各类原因和故障排除方法,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帮助大家拓宽了装备维护保养思路。
除了“引进来”,他们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培养技术人才,通过跟修装备、进厂参观见学等方式,提升专业骨干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结合专家指导提高装备保养水平的方法行之有效。”该旅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过硬的装备管理骨干队伍保证每一次保养顺畅高效。
现象③ 职责不明整体维修效率不高
模块编组作业 系统提质增效
■郭东杰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龙辉
雷达天线维护组检查各类系统、移动电站维护组排查线路情况、仪表器件维护组校正技术参数……前段时间,南部战区空军某旅组织装备维护保养,官兵采取编组作业方式,没有出现保养疏漏,确保了工作质效。
通过编组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是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后形成的一套工作方法。
前期,某雷达站在一次装备维护保养时发现,部分官兵对维护保养的内容要求不够熟悉,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导致责任划分不明、法规落实不到位,个别保养环节出现内容遗漏、标准不高的情况。
“确保装备保持良好状态是战斗力建设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战场胜负。”一名机关干部介绍,发现问题后,他们依据“维护人员按照分工熟悉维护要求”等相关法规内容,在机关业务科室、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模块编组”的作业模式。作业时区分雷达天线维护组、移动电站维护组、仪表器件维护组等,优化专业人员配置,明确人员分工,采取统一计划、集中组织、科学维护的方式,进一步明晰维护职责和范围,实现从“会修”到“精修”的转变。
“此部件有3处润滑点润滑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维护保养时应注意油脂更换……”在某雷达站雷达阵地上,雷达天线维护组组长赵阳带领组员对照维护保养手册仔细进行检修,大家按照职责分工紧张有序作业,各类隐患故障很快被排除,用时较以往明显缩短。
为了提高官兵维护保养水平,该旅还结合任务开展示范教学活动,组织各小组成员通过装备维修技能讲解、操作应用示范等进行帮带教学。在另一雷达站的操纵方舱内,雷达天线维护组组长廖臻亨为战友讲述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发挥装备的最佳探测性能。授课结束,战士小张欣喜地说:“这次教学围绕雷达天线的保养问题展开,我们今后开展维护保养工作能更加得心应手。”
近期,该旅某营准备赴野外驻训。由于驻训任务对装备机动性能要求较高,他们结合实际情况,将此作为维护保养的重点,通过分工到人、责任到人,较好解决了点多面广、贪多求全和重表面、轻内核等问题。该营李营长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组作业让相关人员职责更加明晰,维护保养更加系统细致,确保了装备经得起任务考验,保证部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拉得出来、顶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