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守神仙湾
■宋 鹏
神仙湾哨楼。宋 鹏摄
神仙湾,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让我满怀仰望,又望而却步。
神仙湾边防连驻守在喀喇昆仑山口,海拔5380米,即便是盛夏,山脊上依旧冰封雪裹。由于海拔极高,神仙湾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紫外线强度却高出了50%。这里远离城镇,远离乡村,离繁华很远,离天空很近。
如此苦寒之地,怎会有“神仙湾”这样听起来惬意逍遥的名字?
1956年6月,新疆军区某步兵团一支小分队,在狂风积雪中,经过数天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这处云雾缭绕的无名雪山,并在山脚下安营设卡。次日清晨,朝霞映照雪岭,晨晖中薄云飘荡,官兵钻出帐篷,每个人的眉毛和胡须上都挂着白色的霜花,像是“白胡子神仙”……“神仙湾”由此而得名。
早就耳闻神仙湾边防连组建的艰辛和过往的辉煌。让我好奇的是,如今的连队官兵是什么样子?几天接触下来,我感受到“喀喇昆仑钢铁哨卡”果然不凡。神仙湾边防连,有一群乐观向上的官兵。
在这里,工作、事业和理想,是官兵经常交流的话题;家庭、爱情、经历,则是守防生活最好的调味剂;都市、城镇和老家的乡村,也是他们业余时间谈兴浓的地方。
乐观可以战胜艰苦,官兵能从苦中嚼出甜来。巡逻途中发生的故事,有时也能让大家会心一笑。比如,下士小王第一次骑马磨破了皮,上等兵艾买尔丁巡逻时帽子被风吹跑了三四百米远,途中偶遇一群野驴或黄羊……往往是说者绘声绘色,听者认真专注,宿舍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中绽放的光芒。
连队干部告诉我,多年前哨卡实施部分营房改建工程,将工程承包给了一个地方工程队。不料地方工程队只在哨卡撑了一宿,人就全走了。人走了,留的话实在:“这地方命都难保,挣钱干什么?”官兵说,不管这里多么荒寒遥远,因为是祖国的领土,我们必须守好,一寸都不能丢。
神仙湾有着独特的浪漫。这里有浩瀚如海的天空,云彩仿佛触手可及。夜晚星星像撒落在雪山上的宝石,在夜色里眨着迷人的眼,大山就在夜色里沉默着。
在没有风的时候,官兵喜欢爬上山坡看云彩,吹起柔情的口琴,唱着心中的歌。天上的云朵,巍峨的山,蜿蜒的河,细长的巡逻路……这种在艰苦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的能力,使这片苦寒之地也能让人感到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我也和官兵一样,斗志昂扬,顾不上高原反应,向着高高的哨楼迈进。寒风在山间呼啸,打到脸上生疼,然而我的心中,升腾着难以言说的激动与豪迈。
哨楼上,头戴钢盔、手握钢枪的哨兵,正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哨长张鹏来自宁夏中卫,今年是他在神仙湾的第10个年头。我问他:“来这个地方当兵,你后悔过吗?”他面带微笑而又神情坚定地说:“能在喀喇昆仑高原为祖国站岗,能让人自豪一辈子。”
我想,这就是戍边人在风雪边关纯洁而又庄重的心灵底色吧!在雪域高原当上几年兵,厚植这样的心灵底色,就拥有了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生命里有了这样的经历,还有什么山越不过,有什么河蹚不了呢?
室外寒风呼啸,锅炉房里温暖如春,我见到一个黑脸汉子正在往锅炉里添煤。他是下士司炉工艾力卡木。趁着烧锅炉的闲暇间隙,他给锅炉房安装了明亮的电灯,在墙壁粘贴了便于打理的墙贴,门上也安装了他自己缝制的迷彩门帘。艾力卡木还发挥在大学学习美术的专长,构思创作了一幅幅展现部队守防生活的油画,给锅炉房增添了文化气息,让锅炉房变得亮堂又温馨。如今的锅炉房,不仅是一个供热的地方,还是连队文化建设的一块小阵地。
交谈中我得知,每天清晨,当战友还在睡梦中,艾力卡木就已经早早起床,在锅炉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锅炉房里,高温、煤灰弥漫,可他没有一丝抱怨。每天,他都认真地添煤、清灰、检查风机设备,就连修水管、电路等,也都一丝不苟。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被他那乐观阳光的笑容感染着。
走进神仙湾,走近官兵,我才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东西,远比此前理解的丰富、深刻。在我心里,一茬茬神仙湾官兵守望雪域高原的挺拔身影,就仿佛是一座座精神的高地,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