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家风 泽被后人
■淮楚 翁国轩
插图:刘延源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在涵养和倡导好家风方面,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堪称楷模。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待遇颇为优厚。然而每到发工资时,他却总是从会计科领回来一把预支工资的欠条。原来,他经常慷慨解囊,接济家境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以至于学校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柴米油盐无以为继。李大钊对革命、对同志慷慨大方,对自家生活却十分“小气”。有人说他家孩子穿着土里土气,李大钊却认为“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虚伪、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他俭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生命最后一刻。1927年4月,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杀害,他牺牲后家里仅有一块银元。
俭朴清廉、淡泊名利,李大钊的子孙后代一直传承着他留下的好家风。李葆华是李大钊的长子,先后担任过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务,却一直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他住的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屋内是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为他调换新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李大钊的孙子李宏塔从小听着祖父的故事启蒙,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长大。李宏塔对吃、穿、住从不讲究,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房子里,一住就是16年。工作几十年,李宏塔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还笑称这是“与时俱进”。李宏塔生活节俭,然而单位组织“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他捐赠的数额都排在前面……出身于革命家庭,李宏塔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从李大钊“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葆华“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到李宏塔“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再到一百多年来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对优良家风的追求与传承,人们感受到了家教家风的力量,体悟到了良好家风的真谛,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执着坚守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初心和使命。
《礼记》中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其作风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只有严格家教家风,自觉划清公与私、情与法的分界线,从严管好亲属子女,力戒封妻荫子的思想糟粕,力戒撒手不管的放任心态,力戒迁就袒护的溺爱之情,才能以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示范表率,以清白家风教育熏陶家人,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故乡亲友给当时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同志写信,希望能通过周恩来的介绍进京做事,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十分反感这种攀亲带故搞特殊的陈腐陋弊,认为新社会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为此,他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十条家规”,内容包括“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教育亲友“完全做一个普通人”。
不搞特殊,廉洁齐家,是红色家风映照的可贵品格。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向全党推荐《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申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告诫领导干部严格管教子女,不要使其成为坐享其成的“八旗子弟”。陈云同志曾担任中财委主任,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完全可以搭乘陈云的汽车上下班,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去机关,没搭过一次顺风车。焦裕禄同志从点滴小事严起,对妻子到食堂提开水严肃批评,不让孩子“看白戏”,将票款如数补给戏院,又建议县委作出干部“十不准”的规定,留下“焦氏家风”的佳话。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干事业铁马秋风,爱子女铁骨柔情,革命先辈严格的家规、纯正的家风,是融化于血液里的气质、深入骨髓里的品格、烙印在灵魂里的风范。今天,我们传承弘扬红色家风,就要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独特的精神品质,筑牢家庭防线,正确对待亲人亲情,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对亲属子女教之以至理、严之以规矩、导之以正道,引导他们艰苦朴素、自食其力,严守规矩、严于律己,与家人共同做到崇德治家、廉洁齐家、勤俭持家,以纯正的家风涵养清朗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