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如何走好军旅第一步、如何看待军人的苦与累、平凡岗位如何创造不凡业绩……近日,东部战区海军组织优秀官兵代表赴某新训基地开展“扎根海疆、建功东海”宣讲活动。来自水面舰艇、航空兵等不同类型部队的官兵代表上讲台、下连队,结合自己的军旅经历与感悟,为新兵们解答种种疑惑,用精武故事激励大家建功深蓝。
“新入伍战士,缺少对‘我是谁’的正确认知,需要的是‘成为谁’的正确引导。”在新兵训练队教导员看来,用典型事迹引领“兵之初”,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更强。这里,撷取3名官兵代表的真情解答,聆听他们如何用那些混合海水与汗水的训练经历、那些与“风浪”搏击的励志故事,为新战友拉直心中的问号,找到奋斗的方向。
东部战区海军优秀官兵代表与新兵深入交流,以亲身经历为他们校准军旅航向。杨帆 摄
成长,在每一次坚持里
1 苦累认知
“淬炼”就是从“苦”中找到“甜”
问:新兵连每天的生活总是整内务、练队列、搞训练、背条令,不少新战友都觉得比较单调枯燥。您作为一名老兵,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觉得做这些事的意义是什么?
任起圣(东部战区海军某支队参谋):部队有句老话:“当兵不吃苦,不算尽义务。”作为一名老兵,我以为,如果说当好兵要从学会吃苦开始,那学会吃苦就要从新训开始。
入伍之前,大多数新兵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知道苦和感受苦并不一样。尤其在新兵连初尝当兵的“苦”,对许多新战友而言,犹如经历一次蜕变般的阵痛。那不只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劳其筋骨”的“苦”,更要在日复一日高强度、系统性的训练中去磨砺身心意志,去和伴随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斗争”,才能学会以军人特有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军人的信念、作风和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在新兵连,点滴的进步和积累,都是在夯实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根基。所有的摔打、汗水、心酸,都是为了让我们在骨子里树立军人的意识,逐渐实现从有“兵之表”到有“兵之里”的转变。所以,走好“兵之初”,从日常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磨砺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塑奋勇争先的精神,才能坚实地迈出军旅生涯的“下一步”。
说到“吃苦”,我想起参加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的经历。当时,我入选了战旗方队,激动之余又有些忐忑,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不知前面是坑是坎、是墙是山,唯一确定的是得狠狠逼自己一把,然后画上圆满的句号。”
没多久,我就发现参加阅兵训练,果真要对自己“狠一点”。战旗方队主要以军姿训练为主,从“1小时不动、2小时不晃”,到“3小时不变形、4小时不倒”,靠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激励我坚持到最后的就是一个念头:阅兵训练的“苦”与“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拼尽全力而与阅兵擦肩而过,成为毕生的遗憾。
都说部队是个大熔炉。我想,熔炉“淬炼”的过程,就是从“苦”中找到“甜”的过程。当你经受住思想转变的“苦”、砥砺意志的“苦”、能力提升的“苦”,你就会发现,当兵很苦很累,但知道为谁苦、知道为何苦,就会不叫苦、不怕苦,就会品尝到甘之如饴的“甜”。
2 岗位分配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向奔赴”
问:您在服役期间,曾被分配到当时并不喜欢的岗位。下连时,我们可能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请问您当时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丁志文(东部战区海军某通信站三级军士长):2015年底,因为编制调整岗位需要,我被调到某水警区信号台。那时,我在一线作战舰艇技术岗位工作了8年,一心想成为专业大拿,从没想过去当偏重管理工作的信号台台长,缺少经验的我甚至因此动过退役的念头。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明白自己不能因为“怕干不好”当“逃兵”,就算想回到舰艇部队,也要把工作干好,作为优秀人才再选调交流回去。
其实,入伍后,我的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起初,连队指派我负责养猪。想着离家时父母“一定要好好干”的叮嘱,我克服种种困难,白天训练加养猪,晚上坚持学习。正是看到我的这股干劲,后来上级选派我参加信号专业培训。因为身体协调性不算好,手旗动作比较僵硬,我一度认为自己不适合信号专业。可转念一想,我为什么来部队?难道因为这点小困难就退缩吗?那段时间,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一刻也不敢松懈。经过6个月的刻苦学习,结业考核时,我在同期200多名学员中排名第一,被评为“优秀学员”。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在之后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多了一些“底气”。我相信,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然而,很多人受到个人意志、他人言行的影响,选择退缩或逃避。我想问的是:你真的努力尝试过吗?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能不能“跨”过去?
经过短暂调整,我振作起来。来到信号台,不会管理我就学管理,找每一个骨干谈、跟每一名班员聊,摸清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专业水平和家庭情况,同时向战友和老领导请教工作方法,遇到重活累活都冲在前面。我的表现被战友们看在眼里,他们的工作热情越来越高,信号台全面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在我看来,军旅生涯的每一次“转折”,让我一次次认识了“另一个自己”,也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所以,岗位分配,其实是一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双向奔赴”。下连后,不管是奔赴作战部队,还是坚守高山海岛,或是从事后勤保障,不要只想着新岗位能为你带来什么,更要想一想你能为这个岗位带来什么。
答案,就在你的每一滴汗水中,在你的每一次坚持里。
3 能力升级
时间不会辜负每一分努力
问:您提到自己上学时成绩排名不靠前,入伍后在新兵连表现也不出彩,像大多数新兵一样,最初都是“普通一兵”。请问您后来是怎样一步步脱颖而出的?
宁源娟(东部战区海军某支队二级上士):我的成长过程,没什么秘诀可言,反而布满“荆棘”。高中毕业后我报考了警校,之后经过3次报名应征,才入伍来到军营。可也因为这段经历,让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步步在部队扎下根。
入伍之初,就读警校的经历并没有帮我更快地适应军营的节奏。因为个子矮、步子小,队列训练时稍不留神我就与队伍“脱节”,跑步训练时距离长了也会渐渐落在后面。更让我沮丧的是,那些原本成绩不如我的战友,都进步很快。
那时,我经常问自己:“难道我真的那么差?”然而,想想自己好不容易才参军入伍,我不想那么快就放弃。
没有天赋,没有特长,我能做到的,只有“早一点”——新训时,早起1小时在走廊拐角偷偷练体能,到训练场去跑圈;“晚一点”——上舰后,战友深夜下更了,我还在学习室面对写满各种参数的笔记本认真背记。
我只想说,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辜负你多付出的每一分努力。当我首次根据呼号识别出目标属性、通过发动机噪声判断出具体平台时,我发现通信对抗专业并不是那么晦涩深奥,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后来,我通过总结通联频点、通联呼号、背景噪声等规律特征,梳理典型通联数据,使装备在战备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撰写的论文获评全军相关专业成果三等奖,荣立三等功。
这几年,我有幸参与重大战训任务40余次。每每回想起来,我都觉得非常光荣,又“不可思议”。9年前刚入伍时,我没想过自己会取得如今的成绩。然而,一步步走来,我愈发感受到,每一项研究成果的背后,都需要久久为功的付出与积累。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咬咬牙,别轻言放弃,就一定能突破自我,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杨帆、倪子蔚、屈少斌、蒋家豪整理)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