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松花江畔的岁月回声,跨越时空的忠诚守护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裕怀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5-25 07:32:32

松花江畔的岁月回声

■张裕怀

5月的风掠过三江平原,松花江畔的蒲公英正开得灿烂。我常在黎明前的薄雾里登上瞭望哨,看晨光如何一寸寸吻醒沉睡的江面。军用水壶上凝结的露珠滚落时,总让我想起博物馆里那个布满裂痕的搪瓷缸——那一年,抗联官兵正是捧着这样的容器,接住林间融雪与血色黎明。

驻训场边的乌斯浑河已经泛暖,岸边的芦苇荡却永远凝固着1938年的秋寒。那天清晨,冷云与7位战友挽臂走向江心时,朝阳正撕开云层。

如今,我常会巡逻至此。新修的观景台上,孩子们踮脚辨认浮雕里的面容,老师指着第4座雕像说:“这是安顺福阿姨,牺牲时兜里还装着没分完的炒黄豆……”

无人机飞过水面,惊起的白鹭掠过当年日军架设机枪的山崖。崖壁上新漆的“女子如虹”4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杜鹃花般的红。江畔民宿的老板娘见到我们总是很热情。她太爷爷曾是摆渡人,当年暗中用渔船帮抗联官兵送过盐。“现在咱家游船装了北斗导航。大家可以去看江心岛,新栽的映山红全开了。”

野樱花开满七星峰那日,我循着夏云杰将军的足迹重走密林路。1936年的雪夜,他率队突袭汤原县公署。当年步履在冰面刻下的纹路,如今已被青苔填满。山腰的通信基站闪着银光,护林员老周用手机给我看抗联密营复原图:“这山洞冬暖夏凉,当年伤员在石板上刻过象棋盘。”

下山时,我们遇到来此研学的中学生。他们戴的电子解说器里忽然响起《露营之歌》。领队的姑娘说,这是李兆麟将军作词的歌曲,正与手机里的AR程序同步还原密营生活。少年们举着手机对准老松树,枝丫间便浮现出虚拟的树皮日记:“今日又见山杏花开,离胜利不远矣。”

赵尚志将军殉国处立着棵百年老椴树,春芽初绽时像缀满翡翠勋章。1942年的枪声震落过最后一朵冰凌花,如今树下的智能哨塔正在调试新型雷达。管理员老吴抚摸着树干上的弹痕:“我爷说,这树流的汁液治过战士的伤,现在它该尝尝科技养料了。”说着,他给树根注入营养剂。

在中俄铁路大桥旁哨所执勤的夜晚,钢轨震颤会与怀表产生奇妙共振。指导员说,这仿佛是当年抗联传递情报的鼓点频率。当第一列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我看见江面月影碎成1937年的星火——李兆麟将军的部队正穿越小兴安岭,马蹄裹雪,怀表贴胸,官兵的心跳在雪原踏出春雷。

孙吴县老金沟的砂矿遗址旁,自动化采矿车正在吞吐阳光。我弯腰捡起沾着金砂的鹅卵石,矿工老张介绍说:“当年工人往饭盒底藏金粒,送给抗联买药品。”

边防公路两侧的智能监控哨忽然响起警报,原来是野猪群撞上了电子围栏。处置间隙,我发现荆棘丛里藏着半截陶罐,釉色与抗联纪念馆的油灯盏相似。新兵好奇地问要不要带回营区,我摇摇头。给文物局拨电话的动静,惊飞了罐中筑巢的蓝大胆鸟。

立夏那日,佳木斯保卫战纪念碑前铺满蒲公英。身穿迷彩服的我们持枪列队,新式头盔的护目镜映着无人机群表演。孩子们跑来献花,胸前的红领巾被江风吹成跳动的火苗。

我轻抚界碑上的国徽。风掠过白桦林梢,《露营之歌》正通过耳机轻轻响起,与界河拍岸声应和成同一支动人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