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注重大学生士兵群体培养使用——
发挥学历优势 激发创新活力
■王满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方 雷
“施工难题解决了,你这个点子真不错!”近日,火箭军某旅在国防施工中遭遇难题,大学生士兵刘茂庸提出的建议发挥了关键作用,受到一致好评。
当时,在某施工区域,钢模台车首次使用新型模具浇筑混凝土,不料台车底部模板出现松动。虽然作业班组及时发现并进行加固处理,但成品质量并未达到“最优”。
施工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快破解难题,负责操纵钢模台车的连队紧急召开“诸葛亮会”,广泛征求官兵意见。讨论中,老兵们根据以往经验研究应对之策,刘茂庸在一旁边听边思考。
刘茂庸在大学期间考取了焊工技能证书,结合所学知识,他灵机一动:“何不在加固工序上下功夫,改变一下模具卡扣装置的串联方式?”战友们听后恍然大悟:刚才只想着在不改变模具的情况下解决难题,却忽视了问题关键所在。
随后,施工班组循着这一思路,将模板用螺丝串在一起,再进行整体焊接加固。几经调整尝试之后,效果十分理想。
一个“金点子”,破解大难题。在该旅遂行国防施工任务过程中,类似事例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走进军营,该旅注重发挥这些高学历士兵专业优势,为他们搭建成长成才舞台,充分激发大家的创新创造活力。
从“兵之初”开始,各营连根据大学生士兵所学专业、能力素质、现实表现等情况,科学分配岗位,逐人绘制“成长路线图”。刘茂庸下连后,连队挑选施工技术过硬的骨干与他结对,进行帮带。施工中,他认真学习专业技能、虚心请教技术难点,很快便脱颖而出,参与跟班作业。
为充分发挥战士们的聪明才智,该旅还围绕提升施工质效、降低安全风险、破解施工难题等任务实践,广泛开展“我为安全献一计”、征集“施工小妙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士兵积极建言献策。
一次施工,因标准要求高,作业人员只能现场测量所需钢筋长度,再按尺寸一根根加工,进度迟缓。
这引起大学生士兵罗茂洪的思考。休息时间,他从连队库房找来电机、开关、变速器等零配件进行组装,很快制作了一个简易钢筋加工装置,不仅方便携带,而且投入施工后,能精准控制钢筋尺寸,提升了施工效率。
搭台育才,人尽其才。近年来,该旅大学生士兵群体在国防施工中崭露头角,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难题攻关,为推动施工任务顺利进行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