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历史与文明,浓缩于一件件文物、凝结成一段段故事、收藏于一座座馆舍。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7046家;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博物馆事业正枝繁叶茂,蓬勃发展。这其中,军事类博物馆逐步发展壮大,内容提质,服务升级,日益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宣扬强军成就、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印发后,省军区系统革命军事场馆建设稳步推进,文物征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本期选取4件新征集的抗战文物,讲述红色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聆听历史回声 高擎精神火炬
■刘开才
硝烟散去,山河重光。2025年,时光的巨轮即将抵达一个意义非凡的刻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回首那段艰难岁月,铁蹄踏碎山河,黑云笼罩华夏。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以生命为刃劈开黑暗,迎来胜利曙光。每一场战役的胜利、每一寸土地的坚守,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滚烫热血与英勇牺牲。抗倭十四载,血战乾坤赤,不仅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也留下了一件件承载记忆、见证历史的抗战文物。
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块拼图,拼接出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从染血的武器装备、质朴的生活用品,到鼓舞人心的宣传刊物、饱含思念的士兵家书,这些浸透历史风雨的抗战文物,不仅是峥嵘岁月的实物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无声丰碑。当破损的军号在展柜里沉睡,我们仍能听见它曾吹响的民族觉醒号角;当染血的绷带褪成暗红色,我们依然能触摸到战地医院里的生命温度……它们宛如一座座桥梁,连接历史与现实,让我们深切感受那段历史的壮烈与厚重,让不朽的抗战精神在血脉中奔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每一件抗战文物都是历史的讲述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锈迹斑驳的枪支弹壳,仿佛带来了战场上激烈的枪炮声、冲锋的呐喊声;破旧不堪的军装布鞋,默默诉说着将士们风餐露宿、浴血奋战的艰辛……它们没有生命,却比言语更有力地展现出先辈们的坚忍不拔与顽强抗争。战争的鼓角铮鸣已远去,但文物“会说话”,永远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
“躯壳纵填沟壑去,精神犹在海天张。”抗战文物不仅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纽带。每一处旧址、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在岁月的磨砺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辉,都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这“火炬”,是“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血性胆气,是“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的必胜信念,是“不惜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大义凛然。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与抗战文物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对抗战历史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精神的赓续。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好地迈向未来。这些抗战文物是我们的传家之宝,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立起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强国强军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深入挖掘抗战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仔细聆听历史深处的响亮回声,弘扬抗战精神、赓续英雄血脉,让抗战故事代代相传,让民族脊梁永远挺立。
听,这些抗战文物“会说话”
——省军区系统革命军事馆部分文物背后的故事
山西革命军事馆·一把军刀——
骑兵连的英勇冲锋
■闫宏刚 中国国防报记者 李浩然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对这一幕印象深刻:“骑兵连,进攻!”随着一声令下,骑兵们齐举军刀勇猛冲杀。一把军刀,犹见骑兵当年勇。山西革命军事馆筹建专班征集到一把军刀,而军刀的主人是八路军129师386旅骑兵连战士马晓春。
八路军骑兵连战士马晓春的军刀。
“这是一把缴获的日式军刀,它既是日军侵略罪行的铁证,也是民族抗争的见证。”捐赠仪式上,捐赠人韩虎则老人为大家讲述了军刀背后的故事。
1943年5月,目睹家园焚毁、亲人罹难,长子县石哲镇张家庄村村民马晓春毅然参军,投身八路军。这一年,他刚满18岁。因英勇善战,马晓春很快被选入129师386旅骑兵连。抗日战场上,骑兵们凭借优越的机动性,经常利用夜色突袭日军据点,破坏敌指挥系统,并多次剿灭匪患、掩护指挥机关转移。这把军刀就是他们缴获的战利品。
班长将军刀交给了马晓春,并嘱咐:“一定要用它多杀敌人!”此后,这把军刀跟随马晓春转战华北大地,参加了1944年的攻势作战和1945年的全面反攻。在一次次激烈拼杀中,军刀留下了道道缺口,成为那段金戈铁马岁月的重要见证。
1951年,马晓春退伍返乡,经组织批准,他将军刀作为最重要的“战友”带回了家,并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1985年,无儿无女的马晓春入住长子县光荣院,他将军刀也带了过去,甚至晚上睡觉时也要放在床上,仿佛随时准备响应冲锋的号角。
这份特殊的“执念”,引起了时任光荣院院长韩虎则的注意。“得知马老是老八路,我特别高兴,连着四五天找他聊天。谈起当年战场,他的眼中就闪烁着异样的神采。”韩虎则说,自己是一名八路军后代,对八路军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忘年交。1994年,马晓春临终前将珍藏半生的军刀托付给了韩虎则。当时,韩虎则已担任长子县北高庙烈士陵园负责人。马晓春希望将军刀放在陵园展馆里当一个见证,让更多人记住八路军骑兵的英勇,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多年来,韩虎则陆续收集了一些八路军臂章、书信文件、生活用品等,陈列在陵园展馆里。得知山西革命军事馆正在征集文物,他决定捐献这把军刀。
“未来,参观者不仅能在互动屏前了解历史,还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历’八路军骑兵杀敌的惊险瞬间。”山西革命军事馆筹建专班负责人费芝宏告诉记者,他们计划运用三维扫描、纳米修复等技术,让这柄锈迹斑斑的军刀焕发新生,并作为国防教育“活教材”,警示后人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江苏革命军事馆·一面队旗——
义勇军的成长之路
■李 阳 中国国防报记者 郭中正
在江苏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存放着一面特殊的队旗。
这面落款为1938年7月的旗帜,红色旗面已经褪色,左侧“新四军抗日义勇军第一大队”的字迹却清晰可辨。
旗帜捐赠人许朝奉是新四军抗日义勇军第一大队大队长许维新的侄孙。他说,这是父母珍藏了几十年的“宝贝”,此次将“家藏”变为“馆藏”,是希望它在新的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新四军抗日义勇军第一大队队旗。
一面队旗,记录了许维新从自发抗日到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故事,见证了一支抗日武装从单打独斗到汇入抗日洪流的历程。
七七事变后,江苏句容农民许维新在家乡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活跃在句容、溧水等地区,自称“游击司令”。1938年,新四军挺进苏南,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联系地方抗日武装、开明士绅等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了解到许维新为人正直,抗日积极,陈毅同志亲自去做工作。经过一番深入交谈,许维新表示拥护统一战线,接受新四军的领导。1938年7月,许维新带领的这支300余人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抗日义勇军第一大队。许朝奉的父亲许立庭也随叔父一起加入新四军。同年8月,该大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独立营,许维新任营长。
加入新四军后,许维新进步很快。他参加了第一支队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学习党的理论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1939年,许维新被派往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一边作战一边学习,许维新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不久,他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在许维新的带领下,独立营整顿组织纪律,学习游击战术。1939年2月,新四军夜袭日军东湾据点,独立营争取了据点内的炊事员,掌握了日军兵力情况,配合主力部队顺利完成任务。后来,独立营经过多次改编,越打越强,逐步成长为新四军主力部队,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1年5月,溧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许维新被任命为县长。7月,许维新回到句容老家开展统战工作时被内奸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同时遇害的还有他已怀孕的妻子。
“父亲生前常说,参加新四军就是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们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一心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许朝奉说,看到如今的中国,他们一定会感到欣慰。
海南革命军事馆·一副望远镜——
游击队的常胜之道
■中国国防报记者 陈 涵
摩挲镜筒上细密的纹理,感受镜体的重量和温度,最后小心翼翼地将望远镜装进包装盒——吴晓媛知道,这个跟着父亲征战琼崖、陪着自己长大的“伙伴”,马上就要进入公众视野。
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吴克之的望远镜。
5月9日,海南革命军事馆文物实物捐赠仪式举行。原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吴克之后代捐赠3件物品,包括吴克之在战争时期使用的望远镜、军大衣、脸盆等。
“作战时,父亲有3件‘宝贝’不离身——公文包、作战地图和望远镜。他经常不顾危险站在高处,用望远镜观察地形和敌情,据此制定方案,指挥作战。”吴晓媛告诉记者,“听父亲身边的战友们说,父亲除了睡觉和洗澡,很少把挂在胸前的望远镜取下来,可见他的珍爱程度。”
《吴克之回忆录》一书中,有很多关于这位“常胜将军”善察环境、善用地形的记载——
琼文根据地,群众条件好,但境内大多是丘陵平原,没有高山峻岭,树林也不多,随时有遭受敌人进攻和摧残的危险,并且偏于琼岛的东北角,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决定集中四个中队和两个短枪排约二百多人,配备三挺机关枪,在大桥周围的有利地形埋伏……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吴克之带领支队在敌后战场英勇战斗,屡战屡胜。第一支队因此被誉为“常胜支队”。
在儒万山战斗中,吴克之利用火山石垒成的天然工事,分散部队与日军周旋,以最小代价消灭敌军;在永兴墟战斗中,他派短枪队伪装成农民混入日军据点,趁敌不备发动突袭,歼灭日军……作为琼崖纵队里为数不多的上过正规军校的指挥员,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运用麻雀战、伏击战、破袭战等作战形式,巧妙地打击敌人,为琼崖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作出重要贡献。
“这副望远镜陪着父亲从抗战岁月走到新中国成立,看见日月换新天。”吴晓媛回忆,战争结束后,望远镜保存在家中书房里。有时,她和几个姐妹拿出来玩,试图“望见很远的地方”。父亲会耐心教她们怎么转、转到哪个角度才能看得远。
“它是琼崖革命精神的生动见证,是讲好海南革命历史的珍贵载体。”收到捐赠,海南革命军事馆筹建专班工作人员柴军说,他们将征集更多能体现海南革命军事史的文物,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心展示,充分发挥教育作用,让革命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
吉林革命军事馆·一双靰鞡鞋——
伐木工的风雪运输
■宋济舟 孙伟哲
近日,一双带有岁月质感的靰鞡鞋被吉林革命军事馆筹建专班收藏。
从伐木工鞠忠魁到儿子鞠雨亭,再到孙女鞠淑英,这双靰鞡鞋被他们一家珍藏了80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鞠淑英得知吉林革命军事馆正在征集文物,便与家人商量将这双鞋捐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爷爷和杨靖宇的故事。
伐木工鞠忠魁为抗联将士采买的靰鞡鞋。
两人相遇在烽火连天的1937年。鞠忠魁家住通化市辉南县石道河镇,这里正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活跃地带。一天,杨靖宇遇到正在山上砍柴的鞠忠魁。深入了解后,杨靖宇认为鞠忠魁忠厚正直,又熟悉山林地形,便向他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他帮助部队运送补给物资。
“记住啊!当年雪地里那些穿靰鞡鞋的抗联将士,是拿命给咱们蹚活路的……”在鞠雨亭为父亲撰写的回忆文稿中,鞠忠魁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抗联将士。他不懂得太多大道理,但认定抗联将士是“自己人”。支持抗联的战斗,就是为了穷苦百姓将来不受欺负、不被奴役。
鞠忠魁以伐木工身份作为掩护,穿过日伪封锁线,为抗联将士运送豆油、食盐、布匹、靰鞡鞋等重要物资。靰鞡鞋又称“乌拉鞋”,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御寒鞋履,凭借草纤维的保暖性、兽皮的防水性以及宽大鞋型的包容性,能在寒冷环境中有效防寒。
1938年,日伪为了切断人民群众对抗日武装的支援,推行“归屯并户”政策,鞠忠魁被迫搬家。为了方便行动,与杨靖宇部保持联系,鞠忠魁参加了日伪组织的伐木队。
1939年初的一天,鞠忠魁驾爬犁穿林海急行百里,将生活物资运送至抗联密营。杨靖宇想让他留宿,鞠忠魁为防止被日伪发现,不得不立刻返程。当夜,下着鹅毛大雪。次日,伪警察盘查时,看到爬犁上的厚厚积雪便认为他没有出远门。
1939年腊月的一个清晨,鞠忠魁为抗联采购了一批靰鞡鞋,因数量过多,引起伪警察怀疑被关押。严刑拷打中,他始终未透露一句抗联的秘密,咬定自己就是一名普通伐木工。半年后,伪警察释放了奄奄一息的鞠忠魁。
因被伪警察重点监视,鞠忠魁担心泄露抗联踪迹,这些靰鞡鞋一直未能送给抗联。1953年,鞠忠魁去世。后来,鞠家几经搬迁,却始终珍藏着一双靰鞡鞋。“如今,捐赠给吉林革命军事馆,也算完成了爷爷的心愿。”鞠淑英说。
“在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鞠忠魁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运送物资,是无数民众自发支援抗联、共同抗击外侮的缩影,这双靰鞡鞋就是最好的见证。”吉林革命军事馆筹建专班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以“寻迹白山松水”为脉络,征集革命文物史料。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版式设计: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