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种菱浅种稻”
■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排长 刘小云
前段时间,旅里计划组织比武竞赛,连队让我负责参加比武人员集训。受领这项任务,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准备时间短,有的官兵还要参加多个项目,必须提高训练强度。
为帮助大家尽快提升成绩,我根据比武细则和比赛项目的先后顺序,为参赛人员量身制订了专攻精练计划。
负重练习单杠引体向上、无光条件下进行武器分解结合、背沙袋冲刺跑……集训初期,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计划“打卡”。可一周后的摸底考核中,参加技能类项目比武的战士成绩提升明显,而参加体能类比武的几名战士却状态不佳,成绩不仅没有提升,有的还险些出现训练伤。
训练强度上来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次训练间隙,我找几名骨干了解情况,有人坦言:“这份训练计划规定过细,和大家之前的训练习惯不一样,有些不适应。”
原来,以往组织尖子集中训练,带训干部主要是安排训练时段,协调相关器材和保障场地,而具体训练实施,一般由参赛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而我“一竿子插到底”,打乱了一些战士的训练节奏。
意识到问题,我进行了认真反思,并结合开展阶段复盘,听听大家的想法。
讨论中,参加技能类比武的人员觉得效果不错,没有什么意见。参加体能类比武的战士则坦言:“我觉得自己应加强耐力训练,多跑长距离、少练爆发力”“拉单杠时,我更需要把控好训练节奏,一味负重练力量,身体有些吃不消”……
“这些问题为何不早点反映?”
“大家看您加班加点用心为我们制订计划,挺辛苦的,不好意思开口提意见。”下士何鹏说。
“备战时间紧,我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作出深刻反思检讨后,带领大家研究解决办法,依据每个人的特长短板和训练习惯,逐一提出训练建议,让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参考借鉴,但不做硬性规定。
从那以后,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强训练督导、做好相关保障上。战士们根据身体状况自行调整训练时长和内容,训练成绩很快提升。最终,大家在比武中发挥出色,很多人拿到了名次。何鹏也在参加的两个课目比武中拿到了一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段带训经历,让我收获颇大:作为一线带兵人,要合理有度指导,不能一厢情愿过度干预,在依规组训施训的同时,应充分尊重战士的训练习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统筹,做好提醒督促,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大家的训练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训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