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成势:下好协同大棋局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气象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陈 涵
写在前面
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版图,新一轮的谋划布局正在铺展:京津冀“攥指成拳”、长三角“探路先行”、粤港澳“动能澎湃”、中部地区“挺起脊梁”、东北地区“重振雄风”、西部“大保护大开放”……一个个板块如擎天巨柱,支撑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穹顶。
独行快,众行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框架初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继续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大部署。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科技、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像高速公路上的车辆一样流动,高原的风、沿海的智、东部的数据、西部的算力……就恰如咬合在链条上的齿轮,共同驱动“中国号”巨轮破浪远航。
作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结点,重庆果园港通过智能化作业、多式联运体系升级,成为西部地区联通全球的“中转站”。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上图背景为连接江苏吴江和上海青浦两地的元荡慢行桥。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一叶茶书写“山海情”
共绘协作新图谱
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高度吻合。这条斜线,不仅是气候的分界线,更成为资源承载力与经济活跃度的隐形分水岭。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南水北调、东数西算、西气东输……数年间,一项项超级工程跨越山河,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黄河流经腾格里沙漠,留下一座小城——宁夏中卫。沙漠的黄和枸杞的红,曾是这里最常见的两种颜色。如今,一座座数据中心拔地而起,让这里悄然成为“绿色算力之都”,诸多沿海地区企业将数据中心落户于此。
福建厦门一家汽车产业园区内,无人驾驶安防车正在巡逻。车顶云台摄像机实时采集的音视频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2000余公里外的中卫。在中卫一家数据中心,计算机系统利用AI算法分析数据、识别风险,随后将预警信息传回厦门。完成这一过程,仅需0.1秒。
曾经驼铃商队用脚步丈量的沙海边缘,如今长出一片“数字绿洲”。截至2024年底,中卫数据中心集群已引进13家数据企业,四大运营商等8个数据中心产业园以及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相继建成运营。
东数西算,让东部业务向风光水电丰富的西部区域迁移,实现东西部协同发展。透过这一重大工程,我们也看到一个可喜的变迁——东西部协作已超越简单帮扶,升级为资源互补、创新联动与产业协同的深度协作。
当中卫乘新质生产力发展东风开启算力新时代,西部广袤土地上的传统产业又该如何利用新技术突破发展瓶颈?
产自浙江安吉的安吉白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如今,一株株茶树跨越千山万水,在湘川黔3省5县扎根生长,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四川青川县,雨水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具备良好的茶叶生长自然条件。然而,青川与安吉环境差异较大,如何确保“远嫁”的帮扶茶茁壮成长、效益可观?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提升茶叶种植效能的关键。
青川县搭建集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青川茶智”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可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土壤养分等10类数据。当数据异常时,系统会自动预警,并通知茶农进行处理。
“就像是有位‘数字老师’在指导我们种茶。”青川县沙州镇茶农强锡香说,去年她承包了200余亩茶园,共实现营收70余万元。从传统种植方式到数字茶园建设,这片来自浙江的“帮扶叶”,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叶”。
今年4月,青川白茶发酵饮料、白茶啤酒两款创新产品亮相。这是企业联合浙江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攻克加工技术难题、延伸产业链条的成果。两款产品的诞生,将茶叶从单一原料跃升为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为当地茶农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一辆车跑出“一条链”
推进全链条创新
长三角,一片创新活力奔涌的热土。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和浙江6省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其中,长三角地区占据半壁江山。
成绩背后,是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紧密联动,一个个“科创共同体”“创新联合体”不断涌现。
2023年夏,上海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杨启东在市场调研时发现:国内市场对具备抗紫外线、瞬间凉感、吸湿速干三重功能的复合纤维材料需求激增,但当时这类材料完全依赖进口。“这是国内行业的一道共性难题。”工程师杨军辉坦言。
共性难题,协同破之。当年9月,杨启东在上海浦东“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技术需求。仅数日后,100多公里外的江苏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主动揭榜,经过多方联合研发、反复实验,纤维中多效合一的问题得以解决。杨启东所在企业将科研成果迅速应用到生产线,生产出的多功能面料很快打开市场。
企业出资、财政资金支持,参与企业、揭榜方共享研发成果,这种被称为“众筹科研”的模式,架起了企业与科研人员对话的桥梁。一根仅有0.02毫米的纤维背后,是“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在长三角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时,目光北移,京津冀正在加快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
河北涿州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加工工厂内,生产线的秒针急促跳动,53秒制造一个汽车门板,70秒组装一件汽车保险杠,1小时后这批产品抵达位于北京房山的汽车组装基地。
位于四川成都的一家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快速北上布局。企业负责人郭强表示:“在北京房山和河北涿州,上下游汽车制造企业有十几家,完整的产业链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近年来,京津冀整车企业持续加大就近采购力度。“通过就近采购和配套,有些零部件的采购周期从2个月缩短至1个月以内,降低了采购成本。”一家头部车企采购部负责人说,该企业500多个供应商中,大部分位于华北地区。
当前,汽车行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京津冀整车企业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车型。数据显示,京津冀共同布局占地8000亩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构建汽车零部件“一小时配套圈”,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整车供应链。
一辆汽车,凝聚京津冀三地智慧:北京提供玻璃升降器、空气滤清器,天津供应车灯、座椅、变速箱,河北配套蓄电池、行李架……数以万计的零件在京畿大地高效流转,展开制造接力。
一扇窗点亮“双城记”
形成优质生活圈
山水同脉、文化同根、人缘相亲……地处我国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如双子星镶嵌在四川盆地。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成都与重庆在多个领域携手,让两地人民共享“巴适”生活。
从四川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走出时,彭女士脸上挂着笑意。彭女士所在的一家科技企业计划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她正在为跨区递交材料的交通、时间成本发愁时,得知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联合开启了“虚拟综窗”远程帮办服务,便欣然前往。
“办事窗口人员检查了材料,并通过‘虚拟综窗’连线重庆的工作人员。他们对材料进行远程扫描,并上传到‘渝快办’APP。”彭女士说,她如同参加了一场跨省视频会议,不禁为两地便捷高效的服务点赞。
这扇“窗”是川渝通办的一个缩影。5年来,川渝两地确定4批共355项高频事项开展跨省域办理,推行“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等多种服务模式。医保转移、企业注册等过去需要“往返跑”数日的事项,如今指尖轻点即可手机秒办,大幅提升了两地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从政务服务共建共享,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再到多种电子证照亮证互认,一个个便民事项不断推出,成为跨区域协作从“硬联通”迈向“软衔接”的鲜明注脚。
当成渝地区共唱“双城记”时,南海之滨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也在加快形成。
智慧社区更贴心。4月,深铁集团联合数据企业成立“中国前海・时代产业联盟”。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社区摄像头借助智能感知与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异常监测与无感通行;借助大数据了解居民需求,精准引入生鲜超市等,为居民打造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智慧医疗更高效。5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AI+生命健康产业园”在广东深圳湾区未来科技园揭牌成立,吸引36家AI医疗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居民不仅可以享受医疗服务,还能通过AI获取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健康管理建议。
当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奏响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幸福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