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新训练保障模式
■李长志
前不久,全军训练场地建设观摩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加强训练保障的重要指示,把握新形势探索新模式,加快构建高水平训练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就要着眼提高训练质效、促进战斗力生成,积极创新训练保障模式,有力驱动军事训练转型。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我军最重要的备战实践活动,训练保障是军事训练的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创新训练理念和模式,加强训练条件和手段建设,挖掘和用好现有训练资源,有效提高了训练保障的综合效益,推动训练保障由条块分割、自建自用向集约高效、统建共用转变,由传统实装实弹、实体建设保障为主向虚实结合为主转变,由单一条件设置向构设复杂逼真环境转变,由跟进服务保障向牵引驱动训练创新转变,让训练保障从跟在后面唱配角变为走上前台当引擎。
军事训练保障伴随军事训练而生,始终服从服务于军事训练需要。没有一流的训练保障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训练。当前,我军军事训练进入全方位变革、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加快构建,实战化练兵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去年全军合成训练现场会召开后,合成训练组训新模式在各部队逐步推广落地,我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迫切需要训练保障紧紧跟上。比如,在练兵功能上由军种向联合拓展,在空间资源上由陆域为主向立体多维拓展,在支撑技术上由信息化向智能化拓展,等等。
“拘旧方不可疗新疾,居夏日不可御冬裘。”随着我军作战样式、编制体制、武器装备等不断变化,训练场地总体数量还不够、体系布局不够合理、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环境条件与对抗要求不尽一致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现实瓶颈。面对备战打仗急需和广大官兵期盼,只有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训练保障布局,完善训练保障要素,创新训练保障方式,确保使命任务拓展到哪里,军事训练就要跟进到哪里,保障条件就要建设到哪里,才能为军事训练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走开体系建的新路子。联战必须联训,联训必须联保。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要求,构建符合信息化智能化作战需求的一体化联合保障体系,是世界军事强国的普遍选择。训练保障涵盖领域广、涉及内容多,我们必须运用系统工程思维,抓好全要素、各领域整体性设计和集约化建设,努力实现全军“一盘棋”。应坚持以作战需求为牵引,统筹存量与增量、当前与长远,合理确定投向投量,推动训练保障体系一体统筹建设。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体系化。应把标准化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突出场地设施、物资器材、演训系统、训练数据等重点领域,全面构建训练保障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军统筹、功能互补、体系联动的训练保障新格局。
拿出共享用的新举措。资源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也是一种浪费。当前,我军训练保障资源总量不少,但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共享使用不顺畅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加之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训练场地超负荷运转,有些训练场地却长时间闲置。各级应进一步强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大保障观,从健全机制、创新方法、完善手段等方面综合施策,最大化提升保障效益。加大跨军兵种资源开放力度,推开跨部队院校资源共享,加快跨军地资源融合共用,实现一家建多家用、多家建大家用,特色资源互补用、通用资源一体用。紧盯训练资源的运用挖潜增效,着力拓展保障功能,增强保障弹性,推动一物多能、一场多用,最大限度发挥保障资源服务训练功能。
构建高效管的新形态。管理效能决定训练保障水平,管得好,投入和产出就成正比;管不好,非但没有效益,还会产生负效应。训练保障是军事训练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也是个复杂系统。各级应强化军事治理理念,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实现以管促用、以管增效。应强化规划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步制订训练计划与保障计划,跟踪做好过程管控和临机调控,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资源集约统管。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训练保障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既要管得住,又要放得活,推动训练保障向贯彻实战化标准要求聚焦、向支撑一体化联合训练发力、向注重信息化赋能增效拓展,努力开创我军训练保障新局面。
(作者单位:武警广西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