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梦想的方向,出发
夏日炎炎,青春似火。又一批毕业学员站在了人生的路口。从校园走向部队,军旅生涯的下一个站点,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毕业季,全军院校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毕业学员坚定信心决心,奔赴部队建功立业。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质朴的言语中蕴含着浓浓家国情怀;“小演讲”撬动“大课堂”,年轻的学员走上讲台、回顾心路,面向未来大声宣告自己的志向;基层官兵走进学员队,讲述革命英雄和平凡一兵的故事,激励学员奋斗强军……
“价值寓于选择。”对军校学员来说,艰苦边远地区、练兵备战一线、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梦想的方向、奋斗的舞台。青春无悔,未来广阔,怀着热爱与梦想,他们打起背包就出发。
空军工程大学毕业学员分享“强军家书”——
“我的戍边照会挂在哪个坐标点”
■杨正中 司明晖
空军工程大学组织毕业教育活动。图片由作者提供
仲夏时节,一场特殊的“强军家书分享会”在空军工程大学礼堂举行。
投影幕布上,革命先辈的字迹在泛黄的信纸上依然清晰可辨——“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乐享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当学员队教导员诵读这封王尔琢烈士写于1927年的家书时,台下百余名学员为之动容。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毕业学员,此刻采用最传统的方式,把满腔热血倾注于家书之中,寄给远方的父母。
礼堂最后一排,维吾尔族学员买买提·艾尼瓦尔听得十分认真,手指不自觉摩挲着信纸上凹凸不平的痕迹。这名来自边疆的青年,特意选用了带有家乡特色的艾德莱斯绸纹路的信纸。
买买提在信的开头用维吾尔文写下“亲爱的阿帕、阿塔”,随后转为工整的汉字:“当你们读到这封信时,儿子已经顺利完成了四年学业,即将到部队任职。”
刚入学时,由于文化基础较弱,买买提一连几门课程都亮起了“红灯”。当他陷入沮丧难以自拔时,队干部和同学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组团”为他补习功课。买买提也重拾信心,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锤炼本领的机会,最终实现学习成绩的“逆袭”。
前段时间的毕业综合演练中,经常能看到买买提与教员交流的身影。每个夜晚,他都会仔细琢磨白天没弄懂的问题。这场“毕业大考”,他凭借扎实的装备操作素养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取得优异成绩。
毕业分配之际,买买提毫不犹豫地选择到艰苦边远地区任职。他在志愿书中写道: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必须肩负起神圣使命,回报组织的关心、部队的培养,为强国强军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学员曹向阳来自湖南衡阳,这天晚上,他悄悄来到自习室铺展开信纸。
“父亲,我决心响应号召,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写这句话时,他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学员队队长进行每晚雷打不动的查铺。然而,这次队长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曹向阳继续写道:“记得大二时您来队,看到我手上一层层的茧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想说,这些茧子和身上的伤疤是我成长的印记,我将带着它们踏上祖国的边防线。”
“强军家书分享会”上,毕业学员在互诉心声中坚定着自己的选择。会后,大家将表达自己毕业意愿的家书寄出。传达室收件的负责人老张说,那几天他收了271封信,“每一封都沉甸甸的”。
“这些学员可能没意识到,无论是家书还是志愿书,大家正在续写一部跨越时空的‘精神家谱’。”教导员指着曹向阳赴边志愿书中“像慕士塔格峰的雪永远纯洁”的比喻说,“当戍边誓言从曹向阳笔下流淌而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是一支军队精神的传承。”
夜幕降临,曹向阳独自在荣誉室驻足。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历届优秀毕业生的戍边照片。“未来,我的戍边照会挂在哪个坐标点?”他写给父母的家书留下这样一个浪漫的结尾。这个即将奔赴南疆的年轻人用指尖轻触展柜,仿佛在丈量自己与未来之间的距离。
在一封封即将启程的“强军家书”中,毕业学员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成人礼。当父母们展开信纸时,他们会触摸到比文字更滚烫的东西——那是用青春镌刻的誓言。
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毕业学员走上演讲台——
“那是我甘愿一生守护的诗与远方”
■李忠达 张正彤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宋 鹏
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举行学员志愿赴边防签名仪式。杨 欢摄
“志愿军战士虽然装备简陋,但打起仗来都是个顶个的强…… ”讲台上,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学员赵丕星慷慨激昂,向大家讲述他的爷爷赵振华抗美援朝的故事。老兵英勇顽强的战斗事迹像一枚投入湖中的石子,在学员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近日,该校区组织以“精神伟力穿越时空,青春壮志照亮征程”为主题的课前演讲活动,得到了毕业学员的积极响应。
一张褪色的退伍证、一封泛黄的信件和一件叠得工工整整的衬衫——这是学员梁俊龙在课前演讲中展示的3张照片。他的爷爷曾在核试验场长期服役,将青春献给了罗布泊。爷爷因病去世后,家人将这3件遗物悉心保管起来。
“当年,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退缩,与之相比,我们今天面临的困难算什么?”此刻,梁俊龙仿佛与爷爷“并肩前行”。爷爷的人生经历成为他前行的动力,支撑着他做出穿上军装以来最重要的选择。“好男儿志在四方,我要接过爷爷的接力棒,奔赴祖国的边疆建功立业。”他坚定地说。
“小演讲”撬动“大课堂”。“我们把锻造戍边‘钢钉’作为育人目标,在学员中叫响‘我的专业是边海防、我的战位在边海防、我的未来在边海防’,不断激励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卫国戍边的家国情怀。”校区领导介绍,让学员上讲台、当主角,讲述身边的人和事,引发了大家强烈的情感共鸣。
哈萨克族学员巴合沙那提在演讲时夸起了他的家乡,那里有雪松和云杉交织的林海,以及随风翻涌的草原绿浪。“边防线上的别样风景,那是我甘愿一生守护的诗与远方。”
巴合沙那提对边防线最初的印象,是寒假里跟随身为护边员的父亲巡边。他回忆道,那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就骑着马踏上了巡逻路。山路崎岖,雪深路滑,寒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他帮父亲修铁丝网、看护界碑、给牧民宣讲边防政策。父亲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执勤中发现的边情。
巴合沙那提说,马上就毕业了,他渴望像父亲那样戍卫边防,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守护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凡树有根,方能枝繁叶茂;凡水有源,始得奔流不息。近年来,该校区不断厚植文化沃土,以体系化的教育设计,持续滋养学员卫国戍边的精气神。毕业季,校区还邀请分配到边防部队和基层一线的毕业学员与在校学员面对面交流。
“我也曾考虑过驻城市部队,但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边防。这几年的戍边守防经历,令我深切感到边防是建功立业的热土……”校区优秀毕业学员、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机关干部唐洋结合自己多次参加比武竞赛立功的经历,与学员们分享自己的戍边感悟。
边防一线的声音,引发了心灵的共振。在学员队的“毕业心愿墙”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我要到阿里”“我要去边防一线连队”等话语。不远处的展板上,一份份赴边申请书,跳动着一颗颗滚烫的心。
“这几年毕业分配,综合排名靠前的学员总是优先选择边海防岗位,争当戍边‘钢钉’。”某学员队干部介绍,一批批学员奔赴山海,奔赴使命召唤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践行心中理想,在广袤大地谱写青春之歌。
英模连队官兵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分享成长故事——
“成绩从来不是等出来、躺出来的”
■吴闰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英模连队官兵与火箭军工程大学毕业班学员分享经验。吴闰平摄
烈日如火,毕业将近。近日,邱少云生前所在连队官兵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校园内,和毕业学员展开深入交流。
“快下部队了,越来越感到本领恐慌,对于如何快速踢好头三脚,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新排长会不会面临管理难题”……俱乐部里,一个个急切的“成长叩问”被学员们提出。
“能真正决定你前途命运的,不是哪个单位、岗位,而是你的态度和能力。”指导员郭星听了学员们关心的问题后,讲述起自己在岗位上的真实经历和切身体会。
军龄不算长,但郭星胸前的勋表挂了3排。2016年,毕业成绩优异的他主动申请赴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几年来,他多次参与实兵对抗、联合演习等重大任务,被评为“砺剑高原·强军先锋”标兵、优秀党支部书记……
“成绩从来不是等出来、躺出来的,荣誉和光环背后,是拼搏与汗水、坚持与奉献。”郭星说。
毕业后到连队的第一晚,郭星就主动向老班长了解连队情况。刚开始工作时,他不仅遇到管理难题,对公文写作和软件操作也不精通。为了融入集体,他不仅刻苦学习训练,用过硬本领证明自己,还虚心向骨干请教带兵方法,迅速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最终,在年度考核中,他带领所在排取得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员李世奇对郭星的讲述很有共鸣。来自新疆的他,刚考入军校时因基础薄弱,成绩不甚理想。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开始加倍刻苦学习、积极担任骨干。经过不懈努力,他实现了向优秀学员的蜕变。
“听完指导员蜕变的故事,我更加坚信,学校、岗位只是平台,真正改写命运的,是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咬牙坚持练就的过硬本领。”李世奇感慨道。
担任指导员期间,为进一步提升连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郭星创新开设士兵课堂,组织“热点聚焦”“百家讲坛”等活动,给战士们提供展示自己、吐露心声的舞台,受到广大官兵欢迎。“与基层官兵打交道其实很简单,就是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只要心里装着集体,想着官兵,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看着认真倾听的学员们,郭星鼓励道。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有其精神内核。班长蔡永海讲述的故事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一次战术考核,上等兵梁海飞面对身前的骆驼刺,毫不犹豫地趴下去执行隐蔽命令,即使被刺得流血也不退缩。“敌情通报就是命令,邱少云在烈火焚身时都能够坚守不动,这点刺又算得了什么!”梁海飞的坚定回答,正是传承英雄精神的生动写照。
郭星深情地说:“当有一项实战任务来临时,连队决定成立一支打仗站排头、危险冲前头的‘党员冲锋队’。在我们确定冲锋队员时,连队50名党员却举起51只手。原来,团员李忠炳听说要确定冲锋队员,偷偷‘溜’了进来,说啥也要加入。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打仗冲在前面是党员特权的话,请求组织给我这个特权’。”
学员高雅原本对赴边犹豫不决,听完官兵们的故事后,她下定决心:“身为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候顶得上去。我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无论是杨根思还是邱少云,他们都有着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有了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气神,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学员黄成龙激动地说。
这场特殊的毕业教育,解答了学员心中的疑惑,为他们梦想的腾飞加注“燃料”。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学员们表示,一定传承红色血脉,以昂扬姿态奔赴战位,书写属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