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集团军某旅以支持官兵创新为抓手破除“短期思维”——
不怕见效慢,就怕不去干
■尹贻浩 贾豪天 解放军报记者 宋子洵
该旅某营二级上士杨云飞(右一)与团队成员进行研讨交流。郑 科摄
“一个短期看不到成果的项目到底值不值得投入?”“两三年才能见效的事,万一中间出点啥意外,不就成了‘半截子’工程?”前段时间,在第81集团军某旅营区内,围绕一个由基层官兵发起的自主创新项目,大家众说纷纭,持续发酵,引发不少关注。
起因是某营二级上士杨云飞牵头申报了一个“对某型发动机润滑系统进行优化”的项目。一部分官兵担心该项目周期长、投入多、见效慢,性价比不高;也有人认为这个项目是备战打仗急需,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应该尝试。正反意见激烈碰撞,一时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在旅营两级党委的支持下,项目成功上报。至此,这场关于“短期难出成果的事干不干”的讨论正式告一段落。
说回这个项目,去年一次演习中,杨云飞发现,某型坦克在高强度行军后,易出现发动机润滑不充分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杨云飞大量分析资料、请教装备厂家,制订了一个为期3年的详细计划,旨在研发一套补偿系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今年初,杨云飞满心欢喜将计划方案提交到营里,但并未获得通过。原因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演训活动多,保障任务重,杨云飞是装备维修核心骨干,大家希望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这样更容易出成绩;有人认为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况且并无一定会成功的把握,提出了反对意见。
但也有个别营干部看得很长远,对杨云飞表示支持:“虽然效果无法立竿见影,但若不从现在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将来使用装备还会遇到,练兵备战势必受到影响。”
因此,这名营干部私下找到杨云飞,劝他先自己干,等时机成熟了,再上报立项。
于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杨云飞仍继续画图纸、学原理、做验证。营长看到他的决心后,建议把此事提交到党委会上研究讨论。
“不能只盯着眼前任务,更要着眼长远需求。对战斗力建设有益的事,应当放手去干!”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决定将这个项目上报旅机关。
旅党委对官兵自主发起的科研项目素来重视,彼时恰逢科技创新基地成立,机关还建立了项目跟踪和容错纠错机制,故而杨云飞申报的项目,很快得到旅里的肯定和支持。机关相关业务科室安排专人对接,协调装备厂家助力攻坚克难,并在经费上提供保障。
此事如投石入湖,激起层层涟漪。记者了解到,此前,该旅官兵曾提出一些短期难见效的计划和课题,或因费时费力被忽视,或与现实任务冲突被搁置,或因牵头负责人岗位变动无人接手,不了了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官兵创新积极性,也使不少已发现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如今,情况为之一变。不少有志于创新革新的官兵开始重拾曾被“半途而废”的项目。某坦克连通信技师李龙就是其中之一。李龙曾提出过一个改进“某型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增强器”的想法,当时的连干部认为短期内难以验证改进成效,遂劝他作罢。得知杨云飞的经历后,李龙决心重启昔日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李龙一度面临掌握数据不足、试验反复受挫等难题,信心受到打击。其所在营党委主动靠前帮带,鼓励李龙不要轻言放弃,还帮他找来了近年来的演习训练记录,并联系相关厂家答疑解惑。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李龙终于制订出一份具体可行的项目计划,开始进入建模验证新阶段。
借着这股热潮,该旅围绕“究竟还有哪些工作短期难以见效,但从长远看对部队建设发展有益”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官兵纠正错误观念,积极为战斗力建设建言献策。
“不怕见效慢,就怕不去干。搞革新、干工作要破除‘短期思维’,坚持‘长期主义’,多求‘潜绩’,少追‘显绩’。只要是认准的事,就要久久为功,坚持到底。”该旅领导感慨道,作为一级党组织,应当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觉悟与担当。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杨云飞牵头的项目在旅营两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进展顺利,提前进入样机测试阶段,预计明年可以在营里试用,相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