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说起彭德怀,人们就会想到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在心中映现彭德怀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形象。彭德怀的一生就像他自己所说,“有许多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这些故事里,颇令人感动的是他严守纪律和规矩的“约法三章”。
一次,南下检查工作的彭德怀路过南京,便想着去许世友家里坐坐。对于老战友的到来,许世友非常高兴,以炒豆芽、炒土豆丝等4样菜招待。看到都是家常便饭,彭德怀高兴地说:“我们都是‘出家人’,都应该爱国家之财,爱人民之财。”也就是在这次与战友的相聚时,彭德怀立下了三条规矩。其一,自己不贪;其二,不给别人送;其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彭德怀还说:“有这三条,才能保得住个‘公’!”
彭德怀这里说的“出家人”,并非指修行之人,而是指抛家舍业、四海为家的革命者。他讲的“约法三章”,是真正体现共产党人风格和作风的“真经”。“自己不贪”是基本要求,因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如果有了贪心,就会以权谋私,丧失革命的初衷。“不给别人送”,是一项重要的规矩。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但也容易产生利益输送。守住了这一条,才能守住不贪的底线。“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这一条容易得罪人,但必须守住,否则前面两条也不保。三条规矩相互联系、彼此依存,有着明确的指向和深刻的内涵。守住了这三条,才能保得住“公”,守得住共产党人的本色。
纵观彭德怀波澜壮阔的一生,讲党性、守规矩,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早已成为他内心的信念和自觉的坚守。正是真理力量与人格魅力的完美融合,成就了他光辉的人生,也给我们以无形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抗战时期,为了改善生活,部队利用生产自救剩余的山药和萝卜,请来地方酿酒师傅酿酒。酒出锅时,酿酒师傅请彭德怀试尝,并对他说:“彭总啊,到了酒坊里喝酒,就跟进了瓜田吃瓜一样。只要你能喝,你就喝,喝醉了也不要钱。这是酒坊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彭德怀接过话茬说:“你们喝酒有规矩,我们八路军也有规矩,我们这个规矩叫官兵一致。既然大家都还没有喝酒,我是不能先喝的,等你们把酒烧多了,够大家喝一顿的时候,我是一定要喝的。”直到部队会餐时,彭德怀才与官兵一道举杯畅饮。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军务繁忙、废寝忘食。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有关方面安排一位姓杨的战士作为他的警卫员,并交代:司令员有胃病,要注意改善他的饮食,增加一些营养。小杨心领神会,曾两次弄来鸡,为他熬鸡汤,都遭到彭德怀的严厉批评,还坚持要把小杨退回。小杨给分管领导诉说自己的委屈,领导开导他说:“彭司令员赶你走,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不搞特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司令员和战士同甘共苦,不愿意让自己和大家有丝毫的不同。他以身作则,所以他的部下也都是如此,这就是无声的命令。”
一次,彭德怀到杭州勘察钱塘江北岸。离开时,见有人往汽车上放绍兴老酒,他立即问工作人员:“酒是哪里来的?”工作人员说:“有买的,也有送的。”彭德怀生气地问:“谁送的?哪个出的钱?”见大家默不作声,他又大声地问:“伙食费算了没有?”得知有的地方坚决不收伙食费,他更是怒容满面。直到当地领导表示回去一定算清,带走的酒都按实价付钱时,他才勉强息怒离开。
彭德怀这样做,就是为了保住一个“公”字。有了这一条,就能心存定力、排除干扰,不被“收买”,不为利诱,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如他所说,“我彭德怀参加共产党,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有他人定的,也有自己定的。从毛泽东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到董必武的“不许向地方要东西,更不许以我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活动,不许接受礼物”,再到陶铸的“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等,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为自己立下的规矩。
“约法三章”见真章。这“真章”是信仰,是党性,是人格的魅力,是表率,是示范,是无声的命令。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把规矩立在心中,守规矩不逾半步,唤起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必将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再陡的坡、再难的坎,都不能阻挡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