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清风正气歌丨“一尘不染香到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赵银仁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05 06:19:40

“一尘不染香到骨”

■赵银仁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这首歌唱遍了整个大亮山、唱响在全中国,唱出了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权力观、奋斗观。

杨善洲2010年10月逝世,老百姓评价他,“一尘不染香到骨,两袖清风昭汗青”;2012年2月,杨善洲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2018年12月,杨善洲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成为“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很少待在保山地委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钻到群众中摸情况。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他说:“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到的基层情况最真实。”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

在保山,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善洲的经典故事。在施甸任职期间,施甸大街上一个赶马人想钉马掌,却苦于无人帮忙。他见一乡下模样的人走来,忙说:“兄弟,帮个忙!帮我端马脚钉马掌。”“好!”那人用两手端起马脚,赶马人一阵忙活,半个小时后马掌钉好,那人拍拍手和裤上的灰走了。一个过路人问赶马人:“你可知道帮你钉马掌的是哪位?”“不知道。”“施甸县委书记杨善洲。”赶马人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

有一次,施甸县城边一段公路上石工们正砌一座涵洞,工地上一片打石声。一个年轻石工技术不熟,手上有点不听使唤,忽闻旁边有人说:“钎子要捏紧,下锤使点劲。”他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打,我瞧瞧!”那人拿过工具,叮叮当当,一会儿工夫,一块漂亮的芝麻形花纹石头打成了。那人走了,有人告诉他,教你打石的是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这是杨善洲始终坚守的信条。他深深懂得,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他对母亲十分孝顺,每次回家抢着做农活、给孩子们分享糖果……履行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义务,杨善洲尽己所能,但他对家庭亲友没有任何特殊照顾。他知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什么事情要担当,什么底线要守住。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他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杨善洲的家在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但他回家从来没用过一次公车,都是自己买票坐公共汽车回到县城,剩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是乡里的民办教师,那年考中专差一分落榜,他拍着女儿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女儿问:“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他严肃地回答:“不行!我没这个权力。”后来杨惠兰考上了公办教师,县里特别叮嘱杨善洲的秘书:“请你一定要告诉老书记,他家老二是自己考上的,和我们没关系。”

多少年来,杨善洲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但他的“前门”总是敞开的。地区农科所农艺师毕景亮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农村,家里比较困难。杨善洲在地委常委会议上提出:“像毕景亮这样的科技干部我们要主动关心他,尽快解决他的困难。不光是他,也要注意解决其他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杨善洲一辈子做到了公权为公、公权为民。

权力是一块试金石,也是一把双刃剑。领导干部的党性、作风、品行,不会因职位的提升而自动提升,反而可能因为权力大了,会经受更多的考验。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纯洁官德人品,不为权力、名利、私情所累,才能经得起这样那样的考验。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经常照一照杨善洲这面镜子,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始终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