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老兵黄厚瑜情系边疆教育事业——
这片土地,她爱得那样深沉
■刘 娴 谭 珊
位于湖南长沙的湘江风光带上,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这块采自新疆天山的岩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湘女石”。
20世纪50年代初,为保卫、开发和建设新疆,湘江两岸“八千湘女”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她们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漠中扎根成长、拓荒创业,很多人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女教师、女拖拉机手、女护士……这就是至今被传为美谈的“八千湘女上天山”。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家住湖南衡阳的99岁老兵、离休教师黄厚瑜,就是当年“八千湘女”中的一员。在新疆工作生活的30多年里,这位“戈壁园丁”一手拿铁锹、一手拿粉笔,白手起家建校育人,先后培养3000多名边疆学子。离休后,她依然牵挂着“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向许多有需要的学生献出爱心。
今年3月,湖南省衡阳警备区组织红色文化宣讲比武,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好人”黄厚瑜的事迹,让听众和评委深受感动。这位老兵的身上,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炽热情感和真挚情怀?前不久,我们一行人前往新疆,去寻访老兵更多的故事。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湖南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的路程有几千公里。当年,黄厚瑜和战友们辗转走了1个多月,如今我们换乘高铁、飞机,也用了1天半的时间。
几年前,焉耆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漫步大街小巷,不时可见一抹抹绿意。黄厚瑜和战友们刚到这里时,迎接她们的却是漫天黄沙、茫茫戈壁。
当年,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黄厚瑜义无反顾奔赴这片土地?故事还得从20世纪40年代讲起。
那时,黄厚瑜是长沙一所中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她曾听老师讲起共产党人杨开慧的故事。杨开慧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深深触动了黄厚瑜,也在她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1947年,黄厚瑜参加工作,在一所小学任教。1951年,新疆军区招女兵的消息传遍长沙,黄厚瑜毅然决定报名参军。朋友劝她:“新疆那么远、那么苦,你能受得了?要不再考虑考虑。”黄厚瑜志向不改:“正因为苦,才更需要有人去改变。新疆需要人去建设,我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久后,黄厚瑜如愿穿上军装,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新疆,成为所在部队一名文化教员。
“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水。不仅庄稼种不成,吃水也要去很远的小水沟里挑。”黄厚瑜曾回忆,初到焉耆县,摆在大家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挖渠引水。满腔热情的女兵和男兵一起投入紧张的施工中。用铁锹挖土,她们一挖就是一天,手上血泡叠着血泡;站在水里施工,她们的腿被泡肿了,有的腿上还溃烂化脓。
当年,“八千湘女”中一位有才气的女兵曾写下一首词——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响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故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对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
这恰是黄厚瑜和战友们修渠引水、开荒造田的真实写照。
“条件虽然艰苦,但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新疆建设得越来越好。有了这个信念,再辛苦也不怕。”多年后提起这段经历,黄厚瑜如是说。
“边疆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来到焉耆县的第一站,我们乘车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这所创办于1952年的学校,曾是黄厚瑜所在师的子弟学校。黄厚瑜和她的5名战友,是学校第一批老师。
新疆军区某师子弟学校初建时,黄厚瑜(左一)与战友合影。
“学校建成后的很多年,附近只有这一所学校。我的父母都是到新疆戍边的军人,我当年就在这里读书,后来我的孩子也在这里就读。”司机王师傅告诉我们。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兵进驻焉耆县,军人子女的教育成为部队面临的难题。为解决官兵后顾之忧,师部决定创办一所子弟学校。包括黄厚瑜在内的6名“全师文化水平较高的女战士”,毅然挑起这副担子。
想要白手起家创办一所学校,谈何容易?没有教室,黄厚瑜和战友们“借来老百姓闲置的土坯房”;没有黑板,她们“把大门板刷成黑色”;没有桌椅,她们“找来木板自己做”……学校就这样办了起来。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她们脱下军装就地转业,继续扎根这所学校教书育人。
走进今天的八一中学,我们在高三教学楼“宏志楼”前停下脚步。炎炎夏日里,楼前一棵棵茂密的槭树,撑起大片阴凉。
新疆军区某师子弟学校第一批少先队干部与老师合影(三排右一为黄厚瑜)。
“这些树是当年黄老师和她的战友们栽下的。”校长周斌热情地介绍,2003年学校重建教学楼时,特意保留了这些槭树,“让崭新的‘宏志楼’与前辈亲手栽种的槭树相依,是希望学生们牢记学校的光荣历史,传承老一辈热爱祖国、建设新疆的宏大志向。”
站在槭树下,我们与黄厚瑜视频通话。“黄老师,咱们学校现在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省级示范性学校,一批又一批孩子成长成才,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回来继续建设新疆”“孩子们一直保持着早起出操、听军号熄灯就寝的习惯,当年的好传统都保留着”……在手机屏幕上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槭树,听着校长周斌、退休教师王学清等人的讲述,晶莹的泪光一直在黄厚瑜的眼眶里闪动。
因为忙于边疆教育事业,黄厚瑜直到36岁才与戍边军人张维彪结婚。婚后,夫妻俩没有生育子女。谈及这个人生“空白”,黄厚瑜并不觉得遗憾。她总是说:“边疆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尽最后一点余力报党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与铁门关市实行“师市合一”管理模式。离开八一中学,我们乘车前往铁门关市第一中学(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中学)。1964年,黄厚瑜从八一中学调至该校担任校长,直至1982年离休。这所学校,是黄厚瑜扎根边疆育人的又一个阵地。
学校门口,我们在“榜样的力量”宣传栏上,看到有关黄厚瑜离休后热心公益、资助百余名学生的事迹。“老校长曾说,有了奉献才有人生价值。她在职时为学校发展兢兢业业工作十几年,离休后依然把心留在这片土地,捐资助学奉献余晖,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榜样。”该校校长陶述兵感慨。
黄厚瑜(中)与受助学生及家长合影。
说起黄厚瑜捐资助学的故事,二十九团基干民兵曾雪梅滔滔不绝。几年前,为了在二十九团组织的“传承兵团精神,讲好兵团故事”主题演讲比赛上讲好黄厚瑜的故事,曾雪梅辗转与老人取得联系。聊天中,老人请她帮忙联系新疆当地需要帮助的学生,“后来每年春秋季开学,黄奶奶总会拿出一部分离休金,托我转给家境困难的孩子”。曾雪梅渐渐获悉,老人在报纸、电视上看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就会想方设法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还写信鼓励他们。她在信中总会写下一句话:“知识能改变命运,你要做自己的太阳。”
黄厚瑜阅读受助学生来信。
“黄奶奶几次对我说,要让孩子们把书读好,这是边疆的大事、国家的大事。她还说,是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她想尽最后一点余力报党恩。”曾雪梅说。
今年初,黄厚瑜因病住院,不少受助学生得知后辗转来到衡阳看望老人,还带来手写的感谢信和祝福她早日康复的卡片。“见过儿女轮流陪护自家老人的,可这样的‘儿女’还是第一次见。”年初我们到医院看望老人时,听到值班护士这样说。
这一次从铁门关市返回衡阳市,我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来到医院。这段时间,老人身体愈发虚弱,与人交流已变得困难。病床前,我们一段段为她播放此行录制的视频。看到现代化的校园,听到琅琅读书声,老人露出笑容。看到受助学生对她的问候,老人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黄厚瑜当年栽种的槭树。
那一刻,我们由衷感到:从湖南到新疆的路很远,但黄厚瑜谱写的这曲奉献长歌,让她与边疆学子的心贴得很近。是什么力量驱使她把心留在那片热土?我们想,是源于一份炽爱——
这片土地,她爱得是那样深沉!
(受访者供图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