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八一时评丨铭记“从那时起”的民族觉醒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锋 责任编辑:王一亘
2025-07-07 06:19:13

铭记“从那时起”的民族觉醒

■刘 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88年前卢沟桥上的枪声,掀开了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也点燃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熊熊烈火。

“风云恶,陆将沉”。卢沟桥事变前夕,日军举行多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华北各地早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肃杀景象。一名从南方到华北读书的学生写信给《大众生活》主编邹韬奋说:“敌人的飞机尽在我们头上掠过,所谓野外演习的炮声震得教室的玻璃窗发抖,机关枪不断的响着在打靶。这一颗颗的子弹,好像每颗都打在我们心上一样的难过。先生,我们能念书吗?”

黎明的曙光,总是在最黑暗时闪现。习主席指出:“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历史前进环环相扣而又有其阶段性,“从那时起”四个字,意蕴深远。作为新的“起”点,“那时”以后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卢沟桥事变之后,从局部抗战转入全民族抗战,不只是军事行动范围和投入力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郭沫若所说,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

“从那时起”,民族力量空前凝聚。九一八事变元凶板垣征四郎认为,四分五裂的中国“不过是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加上国家这一名称而已”。然而,令侵略者没有想到的是,深重的苦难没有使中华民族屈服沉沦,反而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朱自清写道:“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一盘散沙”到“有血有肉”,多少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多少人抛弃旧怨而携手共同救亡,这确乎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化。

“从那时起”,民族精神昂扬奋起。“中国有强大的实力抗击日本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询问杨虎城时,得到这样的回答:“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我们就有力量抗战。”精神改变民族状态。无论怎样的艰难凶险,无论怎样的艰苦卓绝,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用热血和生命同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一场“决死的战争”。当时的一篇文章有这样的描述:“数百万的将士和武装民众置身炮火,视死如归;千万的难民流离道路,无所怨咒;数万万的后方人民,忍受一切痛苦,共赴国难。”

“从那时起”,民族复兴扬帆起航。历史长河虽然潜流深沉,但只要关键几步走好,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抗战完成的,是重启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当时的一位学者写道:“在这时期内,不惟高度发扬了民族的优点,而且也孕育了建国和复兴的种子。”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华民族内部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巨大能量,像火山爆发般倾泻出来,震撼大地,一扫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悲观阴霾,鼓舞我们走出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给人启迪和指引。88年前,卢沟桥上殊死抗战,宛平城内炮声隆隆;88年后,宛平城区日新月异,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从那时起”,我们实现民族觉醒;“从今日始”,我们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去完成抗战先辈们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