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振翅飞
——器械体操训练现场观察
■钟 欢 解放军报记者 马 晶
夏日的广州,炎热的空气中总带着潮湿。器械场上,官兵正在认真训练。
头手倒立、前滚翻、后滚翻、跳起转体360°……官兵额头的汗珠不断滚落,每一滴仿佛都诠释着努力与坚持的分量。
随着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正式实施,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二级上士符美秀和战友一起从“零”起步,根据任务所需的体能素质选训了器械体操类实用技能课目。
器械体操是我军军事体育训练中的经典课目。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就是官兵的训练课目之一,在全军广泛开展并传承至今,能够促进官兵力量、柔韧、爆发及协调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纲》对器械体操类课目进行了优化整合,设计了单杠、双杠等9个训练课目。
近年来,由于动作难度较高、官兵基础较差、教员队伍缺失等原因,面对器械体操类课目,基层官兵普遍存在想练不敢练、敢练不会练的问题,追溯原因是缺少科学有效的组训方法。
为此,分段组合组训法成了官兵进行器械体操类课目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运用“分解—整合—连贯”的训练模式,将技术复杂的成套组合分解成若干动作,并根据训练内容、强度、方式及动作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段式组合练习,以实现动作技能从单一向复合进阶,重点解决难点动作学不会、练不精、易受伤等问题。
借助《大纲》中的辅助练习内容,官兵从易到难,分阶段学习器械体操类课目的动作要领。双杠课目中的肩手倒立,让一些官兵望而生畏。为了降低心理恐惧,提升动作稳定性,参训的下士邬正港和董文涛先进行原地飞鸟静态训练,加强肩手倒立所需要的肩背部力量,解决肩手倒立时支撑不足的问题。随后,两人通过降阶方式,利用矮垫进行原地辅助倒立练习,逐步掌握倒立发力模式。两人在训练过程中相互保护,相互帮助,一起提升倒立完成质量。
通过仰卧两头起训练单杠上法专项力量,提升腹肌爆发力;利用弹力带增加抗阻,通过仰卧弹力带下压训练提升上肢肌肉耐力;通过仰卧举腿摇小船和悬垂高举腿提升单杠下法稳定性……认真训练一段时间后,参训官兵基本都能够连贯完成成套动作了。
“及格‘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想要得到优秀就要用尽全力了。”军体专家林建棣形象地解释《大纲》的考核标准设置。
《大纲》优化了器械体操评判标准,由专业运动员评判向官兵实际运用转变,成套动作能独立完成为及格,连贯完成为良好,流畅完成为优秀。能够独立完成之后,不少官兵开始挑战优秀标准。
跳起转体360°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保证稳定性。经过反复尝试、观看训练录像和请教军体教员,符美秀发现自己在起跳时力量不足,导致滞空时间短、难以足周就落地。于是,沙袋成了她在训练时的标配。
从2公斤到5公斤,从单侧绑到双腿绑……符美秀和战友们一起绑着沙袋练习原地纵跳,逐步提高起跳高度,保证落地准备充分。为了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她们每次训练都要把这个动作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还会在休息时间主动加练。
那些在软垫上反复摔倒又爬起的瞬间,那些在单杠上咬牙坚持的时刻,都在无声中培塑着官兵果敢、顽强的心理素质。
器械体操训练风险较高,为了保证训练安全,此次集训过程中,参训官兵根据动作完成及下落位置,将体操垫进行了改造切割,确保能够完全贴合器械底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训练风险。同时,为了防止长期训练导致的手皮损伤,官兵还采用保护套、手套以及训练后热水泡手等辅助方式预防训练伤。
经过3个多月的训练,官兵在训法演示中高质量地完成了成套动作,赢得参训代表的阵阵掌声。这几个月的集训让参训骨干姜程感受颇深,“通过器械体操的练习,我们提升了身体控制能力和空间定向能力,不仅增强了体能素质,对完成军事训练和日常任务也很有帮助。”
从不敢练到大胆练,从不会练到科学练,官兵在器械场上不断突破自己,破茧成蝶振翅高飞。掌心的厚茧见证了他们的刻苦训练和体能素质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