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人修养丨党员干部要时时检视群众观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丁晓春 李 妍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11 06:33:56

党员干部要时时检视群众观

■丁晓春 李 妍

●时时检视校正自己的群众观,才能确保思想不偏向、言行不走样

习主席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风是党员干部群众观最直接的反映。因此,时时检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不断加强群众观的改造,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证明,群众观不会一成不变,需要时时检视。读一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可以看到他们中不少人在为政之初都曾秉持着正确的群众观,但随着手中权力、身份地位以及周遭环境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便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忘记了自己是谁、应该为了谁,最终走向了群众的对立面。这警示我们,时时检视校正自己的群众观,才能确保思想不偏向、言行不走样。

检视敬畏感,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要心存敬畏,如果没有敬畏心,就可能恣意妄为,酿成大祸。每个人需要敬畏的东西很多,敬畏自然、敬畏规律……对党员干部来说,有一种敬畏不可忽视,那就是敬畏群众。党员干部要经常扪心自问,是否存在嘴上说尊重群众,而内心深处却看不起群众的现象;是否存在高高在上、对群众有优越感的“官老爷”思想;是否存在过度看重个人贡献,而轻视甚至否认广大群众作用的倾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必须从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开始,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对群众的敬畏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检视共情度,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群众是否有感情,感情深不深,关键看对群众的苦乐能否产生共情。毛泽东同志曾说,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会忍不住流泪。这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群众疾苦的深度共情,也是他一生为群众谋利益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就要心中装着群众,真正把群众当亲人。要时常换位思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多从群众的视角来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常念“民之所忧”、常行“民之所盼”。只有苦群众之苦,乐群众之乐,与群众深度共情,才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检视虚心度,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习主席曾反复告诫党员干部“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拜人民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必须有正确的姿态。要能放下架子,党员干部只有自觉放下架子去掉官气,摒弃官本位思想,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要能沉下身子,党员干部要怀着“空杯”心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问计于群众、问策于群众。要能听得进群众意见,切不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甚至瞧不起群众的智慧。要始终相信“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真正把“根”深深扎进人民群众的“泥土”之中,从群众中汲取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检视真诚度,真心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老百姓是衣食父母,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天经地义。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只喜欢听好话、顺耳的话,对来自群众的批评不习惯,甚至很反感,不愿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这实质上颠倒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对作风建设危害极大。党员干部应敢于面对、勇于接受、真心吸纳群众的批评意见,把群众的批评变为前行的动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方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同时,还要培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积极适应在“聚光灯”下行使权力,养成在“放大镜”下开展工作的习惯。

党员干部检视群众观,归根到底要看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和效果。习主席指出:“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党员干部把群众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就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接“烫手的山芋”、啃“最硬的骨头”,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