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旅某营开展“给营党委的一封信”活动,畅通官兵建言献策渠道——
心愿有人办 心事有人听
■毛英椿 谢文剑
该营战士在阅读营党委的回信。
该营官兵写给营党委的部分信件。谢文剑摄
夏日深夜,明月当空。检查完就寝秩序,陆军某旅某营陈教导员从抽屉里取出一沓信件,带着些许期待,逐封认真阅读。这是该营在开展“给营党委的一封信”活动中收到的新一批来信。
“感谢营党委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一桩桩实事办进了我们心坎里”……不少信件字里行间,透出了官兵对部队的真挚感情,有的还对连队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
回想这项活动的开展,陈教导员感触颇多。
那一年,新年度工作筹划展开,陈教导员通过设立“意见箱”、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官兵意见建议,但收效平平。可不久后,旅机关人员来基层现场办公时,官兵却表现得十分活跃。战士小郑不仅列出当前大家关心的一些现实需求,还提出一些单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仔细分析官兵反映的问题,有不少依托营连自身便能较好解决。为何官兵面对机关愿意开口,平时却很少向营连干部反映呢?这让陈教导员有些尴尬。
事后开展调研时,小郑坦言:与营连相比,向机关反映的问题解决得更快更直接。
此前有一次,小郑的保障卡损坏不能正常使用,于是向连队寻求帮助,可迟迟没得到回应。他只能自己四处打听,后来去机关相关部门申请补办,机关还给送卡上门。
还有战士反映,向上级机关反映问题一般都会得到重视,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会有明确答复。而向营连反映问题,事情不一定都能解决,问题说多了还容易被“贴标签”。
在营党委会上,大家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有连队干部反思说,基层日常工作和训练任务较重,官兵反映问题后,有时忙起来一时就忘了,或是顾不上处理。
“营连主官与官兵朝夕相处,大家遇到矛盾困难当然应该首先向身边组织寻求帮助,工作繁忙绝非推诿的理由”“信任根基不牢,怎么能团结一心、攥指成拳”……陈教导员的分析,让不少人红了脸。
“营里的问题应该由营里自主解决。”认真研究后,该营党委明确了责任落实制度,要求基层党组织主动担当作为。着眼新时代官兵特点,他们把“话筒”交给官兵,每季度组织一次“给营党委的一封信”活动,官兵可以选择实名或者匿名,写下个人生活训练中的困难需求、对营连两级组织的看法期望、对单位全面建设的意见建议,等等。每次活动,由营党委正副书记直接负责,并结合官兵恳谈会等时机对反映的意见建议、矛盾困难进行答复,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期限,由基层官兵监督落实。
活动开始后,战士张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营党委写了一封信。“营区内有段坑洼不平的路,雨天路滑且无照明设备,易发生安全隐患……”收到信后,营党委立即响应,很快对营区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安全情况进行排查,协调工兵分队进行了修整。
此举调动了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写信提出意见建议:“卫生区划分不科学,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常成为盲区”“标志服饰申领更换不及时,会被纠察通报‘着装不统一’”……
“官兵是基层建设的主角,解决官兵的挠头事,不仅是党委机关的事,也应是基层党组织的心头事。”陈教导员深有感触地说,活动开展以来,不仅及时解决了官兵的急难愁盼,也架起了营党委与官兵之间的“连心桥”。
笔者见到,战士饶勇军写给营党委的信中夹着一张照片——是他在讲台上演讲的场景。
小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平时是个“闷葫芦”,站在全连面前讲话双腿都会不停发抖。起初,他总把这些烦心事藏进心里,认为“领导哪顾得上战士的心事”。有一次,抱着不求回复的心态,他将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与烦恼诉诸笔端,装入信封。
“在人生的航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掌舵者,要主动选择前行方向,而非随波逐流……”收到陈教导员的回信,小饶心中满是惊喜与感动。后来,他鼓起勇气主动报名参加营里的演讲比赛,每天对着镜子苦练,让身边战友当观众、提意见。最终,他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我从小到大都很普通,仿佛是个‘小透明’,入伍后也从没取得过什么成绩,是组织的鼓励和帮助,让我破天荒站上了领奖台……”细读战士心声,陈教导员感慨良多:“关心爱护战士本就是带兵人该做的事,但没想到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能改变一名战士。”
心愿有人办,心事有人听。一封封信里,记录着官兵的日常点滴和真情实感,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营党委沉甸甸的信任。陈教导员说,随着活动开展,在基层党组织的协同下,许多基层训练和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得到解决,官兵也从“写信试试看”变成“有话主动讲”,围绕日常工作训练等各方面提出不少“金点子”,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也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