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集团军某旅优化保障模式提升驻训质效——
跨域转场,战机飞临即开训
■綦 欢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特约记者 张光轩
该旅直升机编队完成训练返场。綦欢摄
夏日清晨,某驻训场,发动机的轰鸣打破了四周的寂静,第78集团军某旅多架直升机接续升空,一场实战化训练拉开帷幕。与以往不同,此次参训的飞行员和战机抵达驻训机场后,马不停蹄投入训练。
“跨域转场刚完成,训练就同步展开,这是我们此次野外驻训的一大特点。”目送一架架战鹰飞向远方,该旅作训科刘科长感慨地说,得益于旅队探索形成的模块化保障机制,他们今年驻训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往年野外驻训,由于理念保守、协调不畅、能力欠缺等因素,该旅派出的地面保障分队难以独立开设野战临时机场,参训战机只能依托驻训点附近的空军或陆航单位机场进行保障。一座机场,两家甚至多家单位共用,这种“借场施训”的保障模式,经常导致不同单位的飞行计划发生冲突,影响训练质效。
为解决这一难题,该旅决定结合驻训任务特点,探索提升保障效能的方法。他们全面分析整理近5年来执行不同飞行任务所需油料、弹药等方面的数据,精确量化战机保障需求。接着,他们积极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确保驻训期间物资调配顺畅。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充实全旅保障力量,并对每个保障分队的责任进行细化。
然而,这些举措实施后,并未发挥预期效果。由于事先没有明确指挥链路,各保障分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协调、配合不畅。一次训练中,这个问题甚至延误了直升机的出动时间。
“只有将各保障要素真正融到一起,才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经过深入研讨,该旅党委认识到,提升保障效能,必须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体系思维和系统观念指导实践。
随后,该旅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革新举措——打破专业界限和编制壁垒,根据任务特点,将各保障分队整合为3个模块,这些模块在实际运用中既各有侧重,也相互配合;在每个保障模块内设置1个指挥单元,牵头负责所在保障模块的任务协调,确保工作流程科学高效;明确各指挥单元可以灵活调整模块内的力量编成,以从容应对多架次集中临时起降、长航时跨域转场等特殊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种模块化保障机制的效能不断显现。
驻训现场,第一轮飞行训练结束后,直升机编队陆续返航。战鹰刚刚落地,保障模块官兵迅速进场,加油、检查一系列保障作业有条不紊。
“直升机出现故障,参数异常!”接到报告,担任指挥单元值班员的机务连薛连长迅速通知航材仓库调运备件。很快,零件更换完成,故障顺利排除,直升机再次升空开始新一轮训练。
“模块化保障模式带来的效益,为直升机高强度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给我们高效利用驻训时间、组织更多训练课目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旅领导表示,随着保障能力增强,组训节奏也进一步加快,今年驻训前,他们就组织飞行员进行了强化训练,确保跨域转场完成后,战机能尽快展开训练。
“这次驻训让我们更加真切直观地认识到,保障力就是战斗力。”训练结束,一名飞行员对记者说,我们一定苦练精飞,让保障力真正转化为战斗力。
今年驻训,我们打了翻身仗
■第72集团军某旅飞行员 李 渠
“过去手忙脚乱,如今从容不迫。”这是我最近随队执行野外驻训任务的深刻感受。
去年夏天,刚刚抵达驻训点的我们还在筹划训练时,导调组的命令不期而至。由于对附近空情态势、地面障碍物分布等情况掌握不足,我们进行飞行准备的时间过长,最终贻误了战机,被导调组点名批评。
时隔一年,我们再次来到驻训点,征尘未洗便投入训练。编队飞行途中,导调组突然给出特情:“敌”雷达开机侦测。接到通报,我迅速指挥各机组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编队紧急降低高度,低空掠海规避“敌”雷达侦测……一路飞行,特情不断,我们见招拆招、从容处置,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得到导调组高度认可。
这场翻身仗源于思维之变、行动之变。去年那次失利后,旅队瞄准“进点即战斗”更新驻训理念,遴选飞行、气象、导航等领域专业技术骨干成立课题小组,围绕驻训任务中的起落航线制订、野外备降场开辟等方面工作集智攻关。与此同时,我和战友们结合多个驻训点位的空情地情基本态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补差训练。
向驻训点转场前,我们还将多种复杂气象和险峻地形融入旅队飞行模拟训练系统,借助技术手段开展适应性训练,并修订完善应对各类特情险情的预案,有效增强了大家对不同战场条件的适应性和应急应变能力。
前期下的功夫,不仅让我们迅速适应了驻训环境,也进一步夯实了我们的能力基础,让大家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地在训练中不断增加战术飞行难度、提升夜间飞行强度、降低海上飞行高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生活中是这样,战场上更是如此。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扎实,像打仗一样训练,才能像训练一样打仗。驻训时间宝贵,我和战友们一定在实战实训中认真找不足、补短板,不断提升打赢本领。
(解放军报记者向黎鸣整理)
野外驻训应坚持系统思维
■杨 悦
野外驻训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设逼真训练环境,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摔打部队,推动训练由训练场走向战场。
优化保障模式、更新训练理念……两支部队不约而同地将功夫下在野外驻训前的做法,折射出一个道理——野外驻训与日常训练是一个整体,前者是对后者成效的检验,后者是更好完成前者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要想不断提升部队打赢能力,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将野外驻训与日常训练紧密衔接、有机结合、一体筹划。
《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对各部队而言,野外驻训时的“动”,离不开驻训前的“谋”。在日常训练中把困难想足、把机制捋顺、把能力练强,部队才能在驻训中实现“出动即战、开训即打”。
盛夏恰是练兵时。当前,全军许多部队斗烈日、抗高温、战风沙,正在集中精力开展野外驻训。各部队必须牢固树立“驻训即实战”理念,努力把野外驻训这一实战化训练的“黄金期”,真正变成战斗力增长的“跃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