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光影更动人
——八一电影制片厂“为兵服务走基层”交流活动见闻
■李娅娟 苏 琦
“这几张照片的角度很新颖,但是快门速度设置过低,导致主体模糊。”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八一厂)摄影师高泽安,在空军某部的授课点评环节解开了摄影爱好者左宝林心中的困惑。
近年来,八一厂深入开展“为兵服务走基层”交流活动,累计下部队放映、授课近千场次,为部队输送电影近百部。今年以来,他们已为空军、陆军、联勤保障等部队近200名新闻报道骨干授课,助力基层部队文化建设。
一
6月的塞外草原细雨绵绵,空军某部的训练场上依然热火朝天。
官兵刻苦训练的英姿,成为八一厂为兵服务小分队镜头里捕捉的鲜活素材。在小分队队员的指导下,基层文化骨干们认真研究起相机的各种拍摄技巧。为了拍好队列训练的场景,他们或蹲或站,反复尝试调整角度,只为捕捉最整齐划一的瞬间。
曝光、构图、快门、角度,摄影培训课上的内容变成了现实具体的影像。“面对面、手把手,基层需要什么,我们就带教什么。”为兵服务小分队队员周强说。
空军某部文化骨干与八一电影制片厂业务骨干交流新闻图片拍摄经验。武嘉星摄
为了更好践行“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的使命职责,小分队每次前往基层部队授课前,都提前收集参加培训人员的作品,针对部队实际需求选定授课老师,明确授课内容,实地带教、点评,让新手入门,帮骨干提高。
二
作品《第一天》在2022年“强军正当时”全国微电影大赛获评优秀微电影奖项后,队员查一鸣感到,和以往的展播不同,这次交流授课让他第一次以观众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作品。
在陆军某部,查一鸣从“创意与构思”“呈现与完成”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一名新闻报道骨干听后深有感触地说:“你拍的这个故事不就是在讲我和我的老班长吗,你怎么全都知道?”说着眼眶泛红,“可惜老班长已经退伍了,能把片子拷给我吗?我想传给他看看。”
新闻报道骨干的感触引起了查一鸣的深思,“火热的基层生活中,究竟还有多少被错过的精彩?”随即,他鼓励大家换个视角讲一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战友们有热情、有想法,缺少的是技术,而我们有着能够展现影片的多重技巧,却缺少基层这么朴实无华,又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他们。”查一鸣说。
队员武嘉星在交流中,和文化骨干们讨论起短视频创作的关键——“讲给谁听?”她分享了自己的一个观察:“有时我们精心打磨的作品,却因为忽略受众定位,显得节奏拖沓、重点模糊,最终失去了短视频应有的吸引力。”她的话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大家不仅迅速理解了问题的关键,更主动剖析起自己过去的作品。一位同志拿出之前拍摄的人物短片说:“我们当时只想着拍‘专业’、拍‘全面’,结果战友们反馈说,太长了、看不懂、看不进去。”
“那是不是我们的镜头太平了”“主角说的话太‘专业’,不够打动人”“场景单一,缺乏变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问题被一个个提出来:应该如何调整叙事结构,如何设计更抓人的开场,如何捕捉人物生动的瞬间……灵感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
三
“我们还可以为基层官兵做点什么?”一直负责影像资料整理保存的边彦带着这样的疑问走向基层。
战训一线资料丰富,为部队存史的想法在边彦脑海中不断酝酿。在空军某部的“夏北浩荣誉室”门口,正循环播放着纪录片《奋勇作战》。“这是我们八一厂拍的片子。我给你们换个高清修复版的。”接着,她如数家珍地讲起军事影视作品库里的“宝贝”,并提议道:“我们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可以给大家借阅,咱们也可以共同盘活用好老资料的价值。”
八一电影制片厂青年业务骨干王琛为陆军某部文化骨干演示短视频制作。苏 琦摄
听到这一提议,部队领导高兴地握住边彦的手说:“太好了,一定要让场站的官兵都看到,这会让思想教育课堂更加生动有效。”
“希望能够与你们合作,架起资料互通的桥梁。”在双方交流中,边彦的想法得到部队的支持。
一路行来,八一厂“为兵服务走基层”的队员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光影镜头中,来自基层的大量精彩故事正在不断被定格。回程列车上,队员们热烈地交流着心得体会。
改革重塑后的八一厂,有着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他们有从各大院校艺术专业入职的文职人员,有曾立志成为飞行员的摄影专业学生,有想当兵而成为“孔雀蓝”的文职导演。队员们表示:“走基层,对我们是一次圆梦,也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一支兵味更浓的战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