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书苑随笔|走进古诗觅清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争亚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13 07:24:18

人们常将炎热的夏日视为“苦夏”。然而,在众多诗人眼中,盛夏呈现出另一番风貌。秦观认为,“夏木阴阴正可人”,这种树荫下的凉爽正是暑季独有的自在与惬意;陆游用“布谷声中夏令新”描绘了夏日的生机勃勃;唐文宗李昂则独具一格,他深情地表达了“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的感受。

古人为何对炎炎夏日表达了别样的情趣?他们以怎样的方法消夏避暑?我们不妨走进唯美的古诗词中,去感受一下来自千百年之前的清凉。

亲近自然,漫步于山水之间。这或许是古人消夏避暑、纳凉休闲的首选方式。“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是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中的诗句。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新的夏日画面:浓密的树荫遮挡了夏日的炽热,楼台的倒影清晰地映照在池塘之中。微风轻轻吹拂,水晶般的帘子也随之轻动。而满架的蔷薇花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庭院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的世界。

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亦是一首充满清凉气息的夏日诗作:“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梅子成熟的季节,天气晴朗,诗人乘着小舟沿着小溪而行,直至走到小溪的尽头,便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成荫,丝毫不减来时路上的浓郁,还伴有四五声黄鹂的清脆鸣叫,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诗人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夏日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愉悦之情融合在一起,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之前的清凉与惬意。

在古人的笔下,夏日并非只有酷热与烦躁,更多的是亲近自然山水后寻得的那份清爽与自在。他们懂得在自然的怀抱中,让心灵得到释放,与山水共鸣,找到那份独特的宁静。

“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在酷热难耐的天气里,我们不妨手执半卷诗书,在静谧中,顿感如沐清风。宋代诗人蔡确曾赋诗云:“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夏日里,诗人手执一卷书,悠然地躺在竹床上,枕着陶制枕头。睡意袭来,他便将书放下,沉醉于悠长的午梦之中。一觉醒来,他只觉人生如梦、富贵如烟。这时,水面上传来阵阵捕鱼人的笛声。

与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宋代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夏日午后,诗人沉浸在书海中,悠然入梦。他醒来时,但见南风阵阵,轻轻吹动书页,不禁感慨这位“老友”南风,竟也如自己一般酷爱书籍。诗人对风吹书页这一细腻景象的生动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深远联想,亦是此诗独特巧思与妙趣所在。

除了读书的方式之外,弹琴奏乐也是古人纳凉度夏的一种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文莫过于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为避开炙热天气,王维携琴步入青葱翠绿的竹林,席地而坐,忘情地弹奏。竹林幽深,琴声悠扬,诗人沉浸在乐曲营造的意境中,炎炎暑气早已抛之脑后。

如果说,以亲近自然、读书抚琴的方式消夏纳凉或许是借助了外因,那么保持自身内心的恬静觅得夏日清凉则是内因的驱使。

白居易的消暑养生法便是心无杂念地静坐,此举有诗为证:“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白居易的《消暑》诗告诉我们,“心静”是夏日找回清凉的妙招。无论天气如何酷热,只要静下心来,无论是端坐、躺卧还是斜倚,心念所及之处,或是碧空苍穹、星辰大海,或是大漠荒野、极地冰川,清凉之气便会由表及里、从肌肤渗透至心灵,自然而然地涌现。其实,诗中的“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还揭示了人生哲理,即一个人若不为名利所累,身心自然会清静、清爽起来。

夏日年年岁岁,诗意万古不朽。我们不妨走进古诗词之中,与古人去作一番穿越千年的隔空对话,或许可以从中觅得一份清凉,度得一夏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