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海军某部加强精准规划,“一人一策”助力新干部稳健起跑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宋润鹏 刘其旭 毕笑天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07-14 06:15:01

海军某部加强精准规划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人一策”助力新干部稳健起跑

■宋润鹏  刘其旭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符合应用标准,达标!”夏日,海军某部训练室内,新干部洪扬参与开发的一套大数据辅助系统,顺利通过最后一次测试。

“今年以来,我们单位的新干部先后取得30余项科研成果。”该部领导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坚持量才使用,帮助新干部尽快度过适应期,跑出成长“加速度”的生动例证。

4年军校生涯,洪扬成绩亮眼——综合成绩全专业排名第4,获得个人嘉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去年7月,他从学校毕业后,成为该部一名教练员,主要担负训练保障工作。

刚来单位时,意气风发的洪扬曾一度茫然——一件件陌生的设备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实操能力较弱成为他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一次交流会上,洪扬发言磕磕巴巴。会后,该部一名领导找他谈心。“以前学的知识用不上,现在的工作也没干好,我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洪扬吐露心声。

洪扬的困惑,引起这名领导的重视。随后,该部组织专题调研,发现不少新干部都面临类似“成长的烦恼”。

“新干部大多直接从校门走入营门,刚到基层时难免会不适应。”该部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单位各个岗位的专业性、操作性、技术性普遍较强。以潜艇相关专业岗位为例,新干部通常要经过基本技能培训、专业训练、大项演练、岗位考核及资格认证,才能具备基本履职能力,这个过程至少也需要一年时间。

为帮助新干部快速成长成才,该部党委研究决定,按照“人岗相适、定位清晰、利于长久”原则,坚持边使用边培养,为新干部“一人一策”制订成长规划,帮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对于艇员队新干部,该部鼓励他们跨部门、跨艇型、跨专业交流见学,利用接装培训、全训考核等时机,加深对不同岗位的认识,科学选择与所学专业更对口、与自身特长更匹配的岗位;对于保障单位新干部,该部遴选业务骨干手把手帮带,按照“选择科研方向—加入对应团队—参与擅长项目—形成科研成果”路径,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充分发挥理论基础扎实的优势。

“洪扬是软件工程专业科班出身,我们建议他将更多精力由训练保障转向科研创新,鼓励他加入‘创客团队’。”该部一名政治干部告诉记者,洪扬所在“创客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他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参与完成了装备实战化运用、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攻关。

在掌握新干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及个人意愿基础上,该部在政策范围内,为他们科学调岗,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新干部葛立业在军校上学期间学的是动力专业,毕业后分配至该部某艇员队任动力操纵员。一次比武中,葛立业过硬的电力专业知识引起考核组关注。原来,葛立业平时喜欢钻研电子设备元件,自学了很多电子工程知识。考虑到他所在艇员队电工专业干部力量薄弱,该部领导建议葛立业转岗。

“单位有需要,我也感兴趣,我愿意。”葛立业走上新岗位后,该部综合分析其专业背景、成长经历,遴选业务骨干作为导师,一对一帮带他学原理、熟操作。帮带过程中,导师还为他量身制订学习训练计划,并根据他的适应情况动态调控训练进度。由于新岗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上技术骨干倾心帮带,葛立业专业能力稳步提升。目前,他已通过全部岗位考核认证。

与经历过转岗转型的葛立业不同,军校期间学习动力专业的潘嘉庆,一直深耕在动力操纵员岗位。为帮助潘嘉庆发挥个人所长,他所在的艇员队主动协调上级机关,安排他跟随兄弟单位潜艇出海参加全训考核。那段时间,潘嘉庆几乎每天对着密密麻麻的图表背记理论知识,拿着图纸一遍遍摸管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潘嘉庆成为同批新干部中最先取得岗位合格证的操纵员,也是该部第一个跟随艇员队出海执行长航任务的新干部。

“新干部未来的发展,存在许多可能。”该部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介绍,新干部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一步步成长为舰艇指挥员等军事干部,或者转型为政治干部,也可以担任教练员。

目前,该部正在系统梳理总结新干部培养经验。下一步,他们将出台更多措施,为新干部走好“官之初”提供更多帮助。

短  评

多为年轻人成长铺路架桥

■韩雪峰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用好用活各方面人才,坚持以用为本,精准高效配置军事人力资源,确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

从人才管理角度来说,“用”是真正的爱才,“用好”是最理想的状态。海军某部坚持量才使用,按照“人岗相适、定位清晰、利于长久”原则,在“官之初”帮助新干部找准成长方向,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岗位、担起职责。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使用年轻干部应坚持因才施用、扬长避短、用其所长。

人才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当前正值军校毕业季,一批新干部即将走向不同岗位,各级应增强“扶上马、送一程”的使命感、责任感,结合实际情况营造利于他们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实践指导、谈心谈话等形式,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摸清他们的现实困难,设身处地为他们想实招、解难题,多为年轻人成长铺路架桥,让他们更好地为部队建设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