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互鉴之光照亮人类进步之路
■梁 雪
“万里尚为邻——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中国印尼文化交流展”7月11日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美术和陶瓷博物馆开幕。展品系统呈现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场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中印尼文化的交融互鉴以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奋进新篇。图为当日,观众在交流展上参观。新华社发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与丰富性,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则在于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7月10日至11日,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在北京出席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正与世界各国携手前行,做文明平等的捍卫者、文明交流的践行者、文明进步的促进者,为实现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谱写新篇章。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削弱了文明进步动力,地缘政治冲突威胁着文明发展基础,全球文化纷争消解着人类价值共识。面对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开放互鉴还是封闭隔阂的现实抉择,人类文明又一次站在关键历史关头。中国提出并践行的全球文明倡议,回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通过深化人文交流、推动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开创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新局面,契合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期待。
以文明互鉴破除隔阂藩篱。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多样性,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正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历史积淀与国情土壤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对抗。唯有通过平等包容的文明对话,方能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互信。中国以全球文明倡议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构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机制,推动实现和平共处与和谐共生,并将文明差异转化为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创新源泉。
以文明对话消弭冲突。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早已深植于中华文化基因之中,并成为当代中国与世界开展文明对话的思想基础。相较于个别国家鼓吹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全球文明倡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中国始终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相互包容,在平等交流中互鉴优长、在求同存异中共谋发展。
近两年来,全球文明倡议不断落地生根,有力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合作。从机制平台建设上看,设立“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阿拉伯中心”,牵头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举办良渚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国际峰会,并推动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从文化遗产保护上看,与多国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及古迹修复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主导创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从人文交流深化上看,通过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举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等活动,持续拓展民间往来渠道。这些务实举措推动倡议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全球行动,形成覆盖政策沟通、文化传承和民心相通的立体化文明互鉴网络。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价值共识正成为国际社会充分认可的行为准则。唯有秉持开放包容态度深化交流合作,方能守护和平薪火、激活发展动能。中国将持续推动构建多层次人文合作网络,在互学互鉴中凝聚进步力量,在共同发展中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让多极化世界奏响美美与共的时代乐章。
(作者单位: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