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排长编写组训指南被全团推广
■张 坤 李兴友
一名排长编写的教材,被全团推广使用。
谈及此事,新疆军区某团排长路旭格外激动。由他编写的《营连军事体育组训实务指南》,成为该团新干部岗前培训必学内容。
去年,刚刚担任排长的路旭,为迈好基层“第一步”,主动报名参加全团“通用400米障碍”课目示范任务。他认真准备、反复练习,形成一份详细的示范脚本。
“下面,由我为大家讲解示范……”课目示范当天,全部流程顺利完成,路旭没想到却迎来一通批评:“普遍适用性不强”“与战场结合不够,缺乏实战意识”……
“排长,从示范来看,你的理论功底不错,只是刚到部队,对一些实际情况还不是很了解。”训练结束后,看出路旭心情低落,教导队一级上士魏光清主动靠上前来。魏光清结合自身经验,从实战角度出发,同路旭一起梳理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进一步完善教案,鼓励他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补足短板,尽快融入基层生活。
面对差距,路旭选择迎头赶上。他利用休息时间研读《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等法规文件,梳理出百余条基层组训要点,并且主动拜魏光清为师,学习实践经验。为验证组训方法的有效性,他白天跟训记录问题,晚上调整训练教案,3个月内整理出2万余字训练笔记。
凭着一股韧劲,路旭摸索出了一套“法规为纲、案例为引、分层施训”的组训模式。
一次集训考核中,路旭根据受训对象优化分层组训,将“敌情”意识作为单独部分进行讲解。路旭的成长让大家刮目相看,他也获得该次考核全团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在魏光清的持续帮带下,路旭系统梳理法规依据、典型案例和常见误区,历时半年编写完成《营连军事体育组训实务指南》。这份指南中,既明确了“引体向上分解教学”等标准化基础训练流程,也收录了“武装越野跑突发情况处置”等已有经验,同时还附有“训练风险评估表”“官兵能力分级表”等工具表格。某连试用后反馈:“过去讲不透的内容,现在根据教材‘按图索骥’都能找到答案,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率。”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路旭在教材序言中这样写道:“只有双脚沾满泥土,手中的教案才能透出战味。”
一本教材的诞生,不仅凝结了一名排长的成长思考,更见证了他在基层部队的淬火蜕变。
当新排长“拜师”老班长
■王净 李兴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崔雅庆
新疆军区某团组织车辆驾驶训练。白 伟摄
新排长的“三把火”为啥让战士敬而远之——
带兵,首先要懂兵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排长,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前几天,新疆军区某团修理连排长母玉龙休假归队,刚一进门就看见排里战士马涛兴冲冲地跑了过来。
之前的马涛训练成绩不佳,加之性格内向,一直不太自信。此次,他口中的好消息,是自己被连队评为“进步之星”,还成了团里表扬的对象……
听到这里,母玉龙心里泛起一股暖意,自己作为排长,最大的成就便是看到排里战士有所成长。马涛的蜕变,也见证了他与排里“老班长”之间的师徒情谊。
几个月前,母玉龙告别军校来到该团修理连担任排长。报到当天,连长语重心长地跟他说:“遇到问题,多向康班长请教,他可是连队的‘大拿’。”
康班长是谁?了解后,母玉龙才知道,这位入伍18年的老兵叫康传明,在连队建设和骨干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母玉龙还对排里人员大致情况进行了解,为的就是实现毕业时的理想——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母玉龙慢慢发现,战士们对他有些“敬而远之”,见了面只是打个招呼就匆匆躲开……
母玉龙开始反思:自己担任排长后,处处以身作则,内务卫生样样领先、军事训练带头示范,为何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思前想后,连长的那句嘱托在母玉龙脑海中冒出来,从下连到现在,只顾着烧自己的“三把火”,还没有与康班长好好交流过。
于是,母玉龙主动约康传明饭后聊聊天。“排长,本来之前就想找你,可又怕影响你的积极性……”看到母玉龙真心求教,康传明也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大家之所以对母玉龙产生抵触,最主要是因为他的管理方式问题。康传明向母玉龙解释道,排里战士对于工作安排都积极热情,但最怕一项工作反复折腾。
连队内务标准已有明确规范,母玉龙来了之后,却针对现有标准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在体能训练方面,面对战士个体水平有差异的情况,他一味强调标准化,而非分层分组施训,导致“冒尖的难突破,靠后的超负荷”……时间一长,大家难免产生抱怨情绪。
就拿马涛来说,这名战士偏内向的性格人尽皆知,母玉龙却多次要求他在人员集会时上台发言,连里安排的课外活动也交由他牵头组织,这种“鼓励式”教育看似有推动效果,实则拔苗助长,徒增当事人心理负担。
“新排长有干劲,大家能理解,但更要想战士所想、懂战士所难,真正走到他们当中去。”康传明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母玉龙茅塞顿开,原来自己认为正确的管理方式却给战士们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下步工作如何开展,母玉龙决定拜师康班长。
就这样,这对“师徒”搭档开始带领全排向前迈进。从安排公差的人员搭配到体能训练的帮带计划,从谈心谈话的时机选择到内务卫生检查的流程优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玉龙跟着老班长边看边学。
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位新排长抛开了“发号施令”的冷面孔,成为一位值得大家信任的好战友。
对于马涛,母玉龙和康传明两人也拿出了分工明确的帮带计划——一人负责疏导心理,另一人针对弱项课目制订补强计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马涛的成绩逐渐向良好迈进,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大方。
“带兵,首先要真正懂兵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母玉龙的口头禅。他深知,新排长有不足、老班长有优势,双方互相补台,才能实现真正的好戏连台。
新排长第一次“挑大梁”为啥“掉链子”——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靠勤学苦练去缩短
看着眼前的运输车不断疾驰而过,赵宏杨的心情有些复杂。作为运输连的新排长,军校车辆指挥专业科班出身的他,却改善不了车辆维修基础薄弱的现状。
母玉龙的各项工作刚刚步入正轨,与他在同一营的新排长赵宏杨却陷入了困境。
记得刚到连队时,连长安排一级上士陆轩与他“结对子”,还给了他一本《公路驾驶操作手册》,简单翻看后,赵宏杨便自信地对陆轩说:“这些内容我在军校都学过,以后的重难点课目交给我就行!”
说到做到。带兵训练时,赵宏杨一点不含糊,他利用自身精通专业知识的优势,自创车辆各项参数速记法,帮助连队新兵快速熟悉掌握车辆性能特点,同时还把驾驶过程中应注意的流程步骤编成顺口溜,让大家一学就懂。
踢好“头三脚”,效果立竿见影。在当月的专业理论考核中,连队的几名新兵成绩均达到良好以上。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车辆驾驶复训,却让这位“理论通”犯了难。
“排长,车辆‘趴窝’了,你赶紧过来看看!”这天,对讲机里突然传来的声音让赵宏杨瞬间紧张了起来。由于连里的工作安排,车辆驾驶复训的任务落在了赵宏杨身上。没承想,第一次“挑大梁”,他就差点“掉链子”。
赵宏杨赶到现场时,车辆已经熄火,无法正常启动,他赶忙按照常规流程逐个环节进行检查,机油压力报警器正常,发动机也无异响……
一时间,赵宏杨额头渗出密密麻麻的汗珠。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宏杨心里愈发着急,当他准备打电话求援时,一只大手拍了拍他的后背。
原本在车队前端的陆轩,得知车辆抛锚后连忙跑了过来。了解到前面的检查情况后,陆轩当即判断车辆插接器出了问题。找到元器件一看,果然是接触不良导致的发动机熄火。随后,陆轩钻入车底抓紧检修,很快便将问题排除,发动机的轰鸣声再次响了起来。
返程途中,赵宏杨思绪万千,他在脑海中将所有的车辆部件全都过了一遍,学校教材上的内容却解不开眼前的困境。
“驾驶员不仅要能开车,还要懂维修,力争让每个人实现‘驾修双能’的目标。”晚上点名时,连长的话语让赵宏杨若有所悟。
第二天,赵宏杨找到陆轩,两人一头钻进车辆维修车间,从车辆常见的细微问题到各种疑难杂症,按照拆解好的车辆部件,陆轩为赵宏杨逐个讲解。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半个多月,两人的关系也逐渐升温。
能不能出师,还得靠成绩说话。首次“驾修双能”考核,赵宏杨还是出现不少的“磕磕绊绊”。陆轩决定换一种赵宏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复杂的检修要点转换为容易背记的口诀。
很快,两人编写出《电路故障排除要诀》《油路故障排除要诀》等,通过“线路不通找节点,线路短路烧保险”“油路故障两方面,低压油泵是关键”这样上口的短句来帮助提高检修效率。
“虽然大家都叫我‘理论通’,但我知道,陆班长才是连队的‘活教材’!”前不久,赵宏杨参加了团里组织的专业考核,不仅驾驶专业拔得头筹,维修技能也在同组中名列前茅,他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红旗车驾驶员”荣誉。
登上领奖台,赵宏杨感慨万千,目光望向陆轩时,老班长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赵宏杨知道,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成功的答案就是靠勤学苦练缩短这段距离。
做事谦虚认真的新排长为啥受欢迎——
他像一块磁铁,把大家的力量聚在一起
“这次工间改建方案能顺利敲定,孙排长功不可没!”连务会上,连长的一句话让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坐在角落里的孙磊。
谁能想到,这个还略显青涩的新排长,如今已经成为连里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
孙磊初到连队就紧盯共同基础课目,推出系列措施严抓训练,全排成绩有了明显提升,他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然而,在不久后的一次专业训练中,孙磊遭遇了“滑铁卢”。
一次装备检修训练,排里的战士们纷纷表示想看孙磊演示教学,孙磊却由于对专业技术不够熟悉,接连出现失误操作。更尴尬的是,他还把一个重要部件装反了,导致整个检修流程不得不重新来过。当时在场的老兵们看向孙磊,让他感到十分窘迫。
“作为一线带兵人,技术不过硬是万万不行的。”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孙磊主动找到几位班长骨干拜师学艺。每天训练结束后,他都会找到老班长们请教,从装备操作到班排管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正是这些点滴积累,为他后来接手改建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拨回一个月前,当连长将工间改建任务交给孙磊时,他倍感压力。9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要求和繁杂的协调工作,对于一个新排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然而,孙磊没有退缩,他迅速理清思路,制订了详细的推进计划。
接到任务后,孙磊第一时间召集相关专业的骨干开会,坦诚地说:“各位班长,我对这些专业了解不多,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建议,咱们一起把这件事做好。”这番话得到了在场老班长们的积极响应。
接下来的日子里,孙磊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白天穿梭于各个班组之间,与技术人员反复沟通;晚上埋头整理资料,优化设计方案。为了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错,他还多次组织现场勘察,邀请专业骨干参与讨论。
一次,一位老班长提出某个区域的设计可能会影响日常训练效率。孙磊听后二话不说,立刻组织相关人员重新评估,并根据建议调整方案。这位老班长后来感慨道:“孙排长虽然年轻,但他做事谦虚认真,像一块磁铁,把大家的力量聚在一起。”
就像聚力的“磁场”,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任务中来。有人帮忙绘制图纸,有人协助联系厂家,还有人自发加班赶进度……整个连队齐心协力,共同将这项艰巨的任务向前推进。
如今,工间改建方案已经顺利敲定,即将进入施工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未知的困难,孙磊满怀信心。
锐视点
“新老搭档”的双向奔赴
■李 雷
“新排长”与“老班长”,基层常见的一“新”一“老”两个称谓,代表着不同的资历——新排长刚刚上任,老班长久经历练。
新排长和老班长能不能超越身份标签,做到融洽相处、优势互补,是不少基层连队建设面临的一道课题。
新排长初到连队任职,常常踌躇满志又难免迷茫。基层经验不足,是他们的“拦路虎”。老班长扎根基层多年,熟悉基层,经验丰富。新排长的“短板”,恰恰是老班长的“长项”。
在基层这片沃土,新排长与老班长如果彼此信任、彼此欣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能收获亲如兄弟的战友情谊,还将有力推动连队的整体建设。
基层藏着大学问。有人说,老班长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包含丰富的基层经验和智慧。当新排长甘当“小学生”,以“求师之诚”主动靠近老班长,真诚地敞开心扉,将他们当作愿意倾诉、值得信赖的对象,一定能学到带兵技巧、组训方法、抓建思路,加快学历向能力的转化。
没有谁是天生的带兵人。新排长“成长的烦恼”,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连队的事。作为连队建设的骨干力量,当老班长全力支持配合新排长的工作,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主动站出来、靠上去,毫无保留地传授心得经验,一定会为新排长搭建起成长的阶梯,推动连队的各项工作更顺利开展。同时,“新老搭档”也是双向奔赴。老班长在与新排长相处过程中,也一定能学习到新排长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思路,实现互促共进。
当新排长和老班长之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培养出真挚深厚的感情,就一定能够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成为急难险重任务中并肩战斗、未来战场上托付生命的好战友、亲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