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驻训有了“动态食谱”
■陆军某旅二级军士长 秦建武
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结束后,我带着班里战士返回营地。离野战食堂还有很远,我们就闻到了飘来的饭菜香气。
以往驻训期间,食谱是早早定好的,不会根据每天的训练计划和内容调整。今年驻训,炊事班战友告诉我,食谱不仅更加科学营养,还会根据训练进程和课目特点动态调整。
这让我不禁想起去年驻训的一次拉练。那天午饭,我们吃的主菜是红烧肉,下午武装奔袭途中,上等兵小王突然捂着肚子停了下来。军医检查发现,是过量油脂在高强度运动条件下对身体造成负担所致。除小王外,还有几名战友也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原本的训练计划不得不临时调整。
今年驻训伊始,营里便成立饮食保障小组,围绕“科学饮食赋能战斗力”课题,推出“基础食谱+动态调节”机制。炊事班根据每周训练计划,主动与各连队对接,了解不同任务官兵的饮食需求,并根据每日训练强度、课目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精心调整食材配比和伙食品种。
不久前,我们开展了一场昼夜连贯专业训练,大家全神贯注紧盯屏幕,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大脑始终保持高速运转。训练结束,大家都感到很疲惫。不一会儿,炊事班班长彭鹏推着保温餐车,给大家送来了热气腾腾的牛肉饺子和绿豆汤。
彭班长说,考虑到大家在训练中用眼用脑强度高,他们特意准备了“抗疲劳套餐”,既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战友们迅速围上去,端起饭盒吃得津津有味。
这次驻训中,依据训练计划动态调整食谱已成常态:战术训练,我们吃便携高热量压缩饼干和自热食品快速补充体力;雨天训练,姜汤、羊肉汤帮助大家抵御湿寒;高强度训练后,炊事班精心烹制杂粮窝头、酱牛肉等营养丰富的餐食菜品,帮助大家快速恢复状态……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如今的“吃对”,我愈发明白,科学合理的食谱里,蕴含着“看不见的战斗力”。
(刘益涵整理)